国外药企在中国能不行贿吗?

2013-07-26 16:38:10    来源:  作者:

  外企在中国不大搞贿赂行得通吗?

  近来,有关英国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贿赂案的新闻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一个突出例证是,葛兰素史克涉嫌在华伪造30亿元的旅游和会议支出,相关款项被通过虚增会议规模等方式套取、并用于商业贿赂。

  已被中国警方控制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承认,公司在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药品销售,成本仅30元的药,最终卖到患者手里能达到300元。在药价构成中,用于贿赂的成本,竟占到20%~30%!

  据梁宏介绍,他负责"打交道"的一般是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专家,每年他们有权审批的预算达到数亿元。一种药品要上市,必须与各个部门打交道:注册涉及药监、价格涉及发改委,进医保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进地方涉及地方招标办,哪个环节没有走到,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葛兰素史克贿赂事件曝光,至少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在当今的中国,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高度复杂化,只用过去惯常采用的一种调子(或好、或坏)已经完全不能解释当前外企嗦面临的问题。美与丑、善与恶在外企身上完美地结合和演绎。特殊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外企的对华贿赂。

  这当然是目前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外企在中国经营的目的之一是赚钱,赚钱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靠能力和创新实现;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政府官员的权力很大,社会上存在腐败之风,那么外企为了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走上攀龙附凤、跟政府建立更密切关系的道路。这在中外历史上早有先例--企业为了盈利,不得不大行贿赂。

  在人们眼中,越来越多的外企在中国经营中开始"变坏"。不久前,一家媒体的报道称,外企在中国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10年内调查的至少50万件行贿案件,有64%与国际贸易及外企有关。包括摩根士丹利、IBM、朗讯、沃尔玛、德普、艾利·丹尼森等诸多知名外企,都曾在中国涉嫌商业贿赂。

  这说明,在中国做生意的外企,必须在贿赂成风的环境中小心前行,既不能违反中国或本国的法律,还要想方设法扫除拓展在华业务中面临的障碍。业界人士称,在与负责项目审批的政府官员打交道等方面,要想获得必要的许可证,用现金或不合法礼物行贿,仍是司空见惯的做法。

手机:   汉字数
匿名发表于 2014-05-17 05:15:38
说得对,哪个药企不行贿啊?是国情。要改变,就从根上解决问题吧
查看全部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