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的形成需要发改委倾听市场呼声

2013-09-03 16:57:38    来源:  作者:

  “以前药企通过换包装、换药名等形式逃避降价,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赚不了钱,企业就不做了,反正能做的药品还有很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据该人士介绍,由于二甲以下基层医院百分百要求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而三甲医院最高只要求使用30%的比例,有的只需百分之十几。所以患者到基层医院觉得药价便宜,但去三甲医院,医生有太多选择,不一定要开便宜的基药,自然觉得药价贵。而药企的低价产品如果在基层医院也卖不出去的话,干脆就不卖了,这种药也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现在很少有药不能替代,除非国外企业的专利药,例如一些进口抗肿瘤药,无法替代又是必需的,这种药的价格就降不下去。”上述人士表示。

  执行遇阻

  不仅药企不愿生产低价药,事实上,在一些灰色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一些医院也偏好开贵的药。

  本报曾披露过在药品流通环节中,药价是如何层层被推高的内幕(《业内人士自曝潜规则:20元抗生素注射液为何卖到115元》)。以一支抗生素为例,医院就可从中获得30%甚至更多的回扣,药价越高,回扣也就越高。

  “价格更高的药受到欢迎,企业也不愿意生产医生不开又没有利润的药品,利润空间小,企业也支付不起回扣。”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发改委推动降价,国家也多次对药品定价体系进行改革,希望降低药品价格。

  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规定:医疗机构执行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试图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而卫生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发(2010)20号]则进一步提到,“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然而,有地方数据显示,药品加成率下调后,药品加成收入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以12%的速度增长,药品总收入增速更是高达17.6%,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降反升。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徐博曾在行业论坛上表示,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药品费用由药品价格、用药量和用药结构共同决定,从我国药品价格的形成角度看,15%的加成只占药品价格的小部分,而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占绝大部分。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