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一个是失去可依靠的顾客群,这些可以归结为外因。不过,药店退市仅仅是外因所致吗?林继健坦言,不少药店经营不善也是退市的原因之一。据悉,在关外的不少药店,有一些是社会的闲散资金投资而来的,这些投资者本身就不擅长药品的经营,所以容易在这里栽跟头。除此之外,药店的经营管理也是一个问题。不少药店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够强,停留在“爱买就买,不买拉倒”的层次,存在这种情况的药店并不在少数,在竞争中被淘汰也属正常。
PTO执行总经理李从选曾在深圳金活集团任市场总监一职,他深谙深圳药品零售业的发展。他对林继健的分析表示认同。他说,深圳关内是大连锁的天下,而关外则是单体药店和加盟店的“地盘”,此次退市的药店大多数集中在关外。对于这种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市场情况,他如此分析:关内为商业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区域比较小,交通方便,便于配送和管理,为大连锁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关外则是城郊、城镇地区,地广人多,主要是工业集中地,在这里的人口以外来工居多,外来打工者一般年纪都较轻,少生病,消费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依靠工业区人流的药店万一遇到工厂搬迁或者倒闭,药店的经营状况也会随之一落千丈。李从选告诉记者,此次退市的药店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药店的经营状况本来就不佳,刚好又遇到换证的年限,盘算着再经营下去也无回天之术,于是选择退市。
新政加速行业洗牌
近年来,国内的通胀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不少行业都产生了影响,药品零售行业也不例外。在这个大背景下,药店的资金紧缩,连锁也放慢了扩张的步伐。此外,药店的自有品牌品种大都是现金采购的,这对药店发展自有品牌也起了制约的作用。而各种原料、能源、运输、人力和租金成本的提高也压缩了药店的纯利润。
李从选向记者透露,估计这次药店的退市也和新医改方案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新医改方案重点倾向于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供应,而对药品零售的经营并没有政策上的扶持。他表示,国家出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得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能享受到“零差率”的药品,如此一来,必须追求利润的药店失去了“平价”的优势。药品“暴利”时代已经远去,现在连“平价”的优势也无法体现,有些药店可能认为以后的日子难以为继,于是选择提早退市。
药店的退市,不少人从中看到了经营药品零售的艰难。而李从选却认为,这种情况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表示,目前深圳药店数量达到7000余家,这个数量远远“超标”。在这种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药店各出奇招,降价是最常见的手段。而打价格战往往只会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消费者买到的药是便宜了,不过药品经营者的利润却被挤压了。此次药店的退市,也是生存规则中的优胜劣汰,一些经营不善的药店退市,可以使整个行业的数量趋于合理,既可以挤压出药价虚高的暴利,也可以使行业平均利润趋于合理,这种合理就体现在该赚的钱能赚到,但是没有暴利的成分。
既然深圳药店的发展向来走在前端,那么此次深圳药店的退市是否也是药品零售市场的一个风向标?对此,李从选很肯定地表示:是的!但是他认为,由于深圳在药品零售方面的政策相对开放,其他城市一直实行比较紧的政策,即使是新一轮的洗牌,其他城市的退市也应该不会像深圳一样有如此大的动作。李从选表示,药品零售行业的大浪淘沙会让整个药品零售行业更加合理。深圳此次退市的主要是单体药店和加盟店,那么以后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是否也会是单体店居多,而连锁率将会越来越高?李从选认为,大连锁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单体店也有大连锁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一些单体店的经营者本身又是执业药师、医生或者以前在医药公司工作过的业内人士,他们既有自身的资源,有一些也深懂药品品类管理,这类单体药店的生命力很强,不容易在洗牌中被淘汰,也会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