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后到徐家汇一家药房买药,希望营业员推荐感冒药片,“这个药在我们店卖得很好。”营业员立即拿出百服宁说。看到记者有些犹豫,营业员又向记者介绍白加黑的功效。
“在医药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卖品牌药、进口药赚不到多少钱。”一位长期从事药品零售管理的连锁药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药厂根据生产成本核定出厂价格,由于国家限制了部分药品零售价,使得部分药品出现了价格倒置的局面。“比如一种药品零售限价10元一盒,由于原料上涨后,这种药品的出厂价定为18元,比零售价还高出8元。没有一家药店能够承受一盒至少亏本8元的买卖。还有更多的药品通过招标后进入市场,药品的毛利率仅为几角。”
为了不失去客源,不少药房不得不以不盈利,甚至负毛利的零售价格销售个别品牌药品,但越来越多药店为了生存,将目光转向了高利润的药品,而这些药品大多来自国内小厂家,生产成本低,留给流通领域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大,自然也受到零售药店青睐,更成为靠销售量来考核业绩的药店工作人员的主要推荐药品。生产厂家:
改包装可能卖个好价钱
药品厂家似乎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在相关部门限制了部分药品零售价后,被砍掉的价格一棒棒往后传,生产厂家接到的是最终一棒。他们不得不参加低价位的竞标,几乎已无利润空间。不投标就面临生存危机,因为放弃了市场;低价投标就步履艰难,因为利润空间已很小。
某药业公司市场部经理说,随着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上涨,不少药厂干脆用“停产”来应付降价,以至于众多临床药品断货,甚至有些厂家采取了变通方式:原有低价药基本成份不变,改变一下包装,如从30粒装改到12粒装,再取个好听的名字,重新“出征”就能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