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示】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 【产品名称】丙泊酚乳状注射液
- 【规格】10ml:0.2g
- 【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丙泊酚;本品使用的辅料包括:大豆油(供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供注射用)、甘油(供注射用)、依地酸二钠、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 【性状】本品为白色的均匀乳状液体。
- 【功能主治/适应症】
本品是一种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短效静脉麻醉剂。本品也可以用于重症监护成年病人接受机械通气时的镇静。本品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及诊断时的清醒镇静。
-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使用本品通常需要补充镇痛药。本品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剂,吸入麻醉药和镇痛药配合使用,尚未遇到药物配伍禁忌。使用本品作为全身麻醉以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剂量较低。全麻诱导--A、成人:本品可通过缓慢静脉推注或滴注诱导麻醉。对于术前已给药和未给药的病人,建议本品应缓慢静脉给药(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给药40mg),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调整给药速率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1.5~2.5mg/kg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较慢的给药速率(20~50mg/min)可减少所要求的总剂量。超过此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3级和4级病人,给药速率应该更慢(每10秒约20mg)。B、老年病人:老年病人麻醉诱导时所需丙泊酚剂量可能较低。降低程度应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应低速给予较低的剂量,并观察病人的反应逐渐加量。C、小儿:本品不推荐用于一个月以下的儿童(参见[不良反应]部分)。当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时,建议缓慢给予本品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剂量应根据年龄和(或)体重调节。年龄超过8岁的多数病人,麻醉诱导按体重计需要约2.5mg/kg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低于这个年龄,尤其是1个月到3岁之间,所需的药量可能更大(按体重计为2.5~4mg/kg)。ASA3级和4级的小儿建议用较低的剂量(参见[注意事项]部分)。全麻维持--A、成人:通过持续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本品,都能够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深度。持续输注:所需的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通常每小时4~12mg/kg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重复单次注射:如果使用重复单次给药技术,根据临床需要,每次可以给予25mg至50mg的量。B、老年病人:当丙泊酚用于全麻维持时,其输注速率应降低。对于ASA3级和4级的病人给药速率及剂量应进一步降低。严禁快速注射(单次或重复)给药,因为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循环呼吸系统抑制。C、小儿:本品不推荐用于一个月以下的儿童。通过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本品,能够维持一个月以上儿童麻醉所要求的深度。所需的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通常每小时9~15mg/kg的给药速率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年龄较小的儿童,尤其是1个月到3岁之间,在推荐剂量范围内所需药量可能更大。ASA3级和4级的小儿建议用较低的剂量(参见[注意事项]部分)。重症监护期间的镇静--A、成人:当作为对正在接受人工通气的重症监护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本品。大多数患者的输注速率为每小时0.3~4.0mg/kg可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患者在接受本品用于ICU镇静时,不应超过每小时4.0mg/kg,除非患者的获益大于风险(参见[注意事项])。B、老年病人:当丙泊酚用于镇静时,其输注速率应降低。对于ASA3级和4级的病人给药速率及剂量应进一步降低。严禁快速注射(单次或重复)给药,因为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循环呼吸系统抑制。C、小儿:本品不推荐作为小儿镇静药物使用,因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被证明。虽然曾有用于未经注册适应症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包括死亡),但与本品的直接相关性并未被确定。此类报告通常发生于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而且给药量亦超出成人推荐剂量。外科手术及诊断时的清醒镇静--A、成人:在用于手术及诊断过程中的清醒镇静时应个体化给药,并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逐步给药。大多数患者需要0.5~1mg/kg。大约1~5分钟能初步镇静。镇静维持时需同时静滴本品以维持所需的镇静水平。大多数患者需每小时1.5~4.5mg/kg。除滴注外,如果需要快速加深镇静深度时可一次性注射10~20mg。对于ASA3级和4级的患者给药速率及剂量应酌减。B、老年病人:当用于老年患者手术及诊断时的清醒镇静时,其输注速率应降低。对于ASA3级和4级的患者给药速率及剂量应进一步降低。严禁快速注射(单次或重复)给药,因为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循环呼吸系统抑制。C、小儿:鉴于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未明确,不建议用于儿童的清醒镇静。给药方法:未稀释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可经塑料注射器或玻璃输液瓶输注,当使用未稀释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维持麻醉时,建议使用微量泵或定量输液泵等设备,以便控制输注速率。本品也可以稀释后使用,但只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存于PVC输液袋或输液玻璃瓶中。稀释度不能超过1:5(2mg丙泊酚/ml)。稀释液应该无菌制备,在给药前配制。该稀释液在6小时内是稳定的。有多种输注控制技术可以使用稀释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但是单独应用一套给药装置,将不能避免意外地输入过量的本品稀释液的危险。在输注设备中必须包括一根滴定管、滴数计数器或带容量刻度的输液泵,当决定滴定管中稀释的倍数时,必须考虑到无控制输注的危险。本品亦可通过临近注射部位的Y型三通加入到静脉输液的5%葡萄糖输液、0.9%氯化钠输液或4%葡萄糖与0.18%氯化钠混合的输液中。本品亦可预先与阿芬太尼注射液(500μg/m1)按20:1至50:1的容积比混合。混合物应无菌配制,并在配制后6小时内使用。为了减轻输注初期的疼痛,用于麻醉诱导时,可将本品在塑料注射器中按不超过20:1的比例与0.5%或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使用,在输注前即刻配制。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稀释及和其他药物或输注液合并给药(参见[注意事项]部分)--(合并给药法-添加剂或稀释液-制备-注意事项):一、合并给药法:用前混合;A添加剂或稀释液:5%葡萄糖注射液;制备:可以在PVC输液袋或输液玻璃瓶中将1份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不超过4份的5%葡萄糖液混合。若需在PVC袋中混合时,建议先从满袋的输液中抽出一定量的注射液,然后加入等量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注意事项:无菌条件下给药前配制混合液,该溶液6小时内是稳定的。B添加剂或稀释液:0.5%或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无防腐剂);制备:20份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不超过1份的0.5%或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注意事项:无菌条件下给药前立即配制,只用于诱导麻醉。C添加剂或稀释液:阿芬太尼注射液(500μg/ml),制备: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阿芬太尼注射液按20:1至50:1的容积比混合;注意事项:无菌配制,在配制后6小时内使用。二、合并给药法:通过“Y”管合并给药;A添加剂或稀释液:5%葡萄糖注射液;制备:通过“Y”联接管合并给药;注意事项:置“Y”管与输注部位紧靠。B添加剂或稀释液:0.9%氯化钠注射液;制备:同上;注意事项:同上。C添加剂或稀释液:4%葡萄糖氯化钠(含有0.18%氯化钠)注射液;制备:同上;注意事项:同上。
- 【不良反应】以本品进行麻醉诱导通常是平稳的,极少出现兴奋。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为麻醉剂药理学可预期的不良作用,如低血压。考虑到麻醉的特性以及患者在接受重症监护,故所报告的与麻醉及重症监护相关的不良事件可能会与所进行的操作或患者的身体状况相关。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不良反应列表: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1/10)、偶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十分罕见(<1/10000)。全身及给药局部--十分常见:诱导期局部疼痛(1);常见:儿童中的撤药综合征(4)。血管系统--常见:低血压(2)、儿童中面部潮红(4);偶见: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心脏系统--常见:心动过缓(3);十分罕见:肺水肿。呼吸系统,胸及纵隔--常见:诱导期一过性呼吸暂停。胃肠系统--常见:复苏期恶心及呕吐;十分罕见:胰腺炎。神经系统--常见:复苏期头痛;罕见:在麻醉诱导、维持及复苏期,包括惊厥和角弓反张的癫痫样运动;十分罕见:术后意识不清。精神疾病--罕见:欣快情绪。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十分罕见:横纹肌溶解(5)。损伤,中毒及手术综合症--十分罕见:术后发热。肾脏及泌尿系统--十分罕见:延长给药后尿液变色。免疫系统--十分罕见:过敏-可能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红斑和低血压。生殖系统及乳房--十分罕见:性欲亢进。(1)可通过使用前臂及肘窝较粗的静脉的方法减轻。对于局部疼痛还可通过合用利多卡因减轻(参见[用法用量]部分)。(2)偶尔,需要静脉输液和较低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给药速率,以纠正低血压。(3)罕有严重的心动过缓,有个别进展为心博停止的报告。(4)在重症监护时突然中断给药后出现。(5)用于重症监护病人镇静,当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剂量超过每小时4mg/kg时有极罕见的横纹肌溶解的报告。本品超出说明书范围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的报告表明,如使用了儿科剂量可能会出现循环呼吸的抑制(参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部分)。
- 【禁忌】已知对本品或本品中任何成份过敏的病人禁用。本品禁用于因哮吼或会厌炎接受重症监护的各种年龄儿童的镇静(参见[注意事项]部分)。
- 【注意事项】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应该由受过训练的麻醉医师或重症监护病房医生给药。用药期间病人应始终处于监护之中,备有保持呼吸道畅通,人工通气,供氧和其他复苏的设备。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不应由外科医师或诊断性手术医师给药。当本品用于手术及诊断时的清醒镇静,应密切观察低血压、气道阻塞及氧不饱和的早期迹象。与其他镇静剂一样,当在手术过程中以本品用于镇静时,患者可能出现非自主性运动。在进行需要固定的手术操作中,这样的运动可能会对手术部位造成伤害。病人全身麻醉时,必须保证完全苏醒后方能出院。很罕见应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时发生术后一段时间无意识,并有时伴有肌肉张力增加。这种情况发生之前,有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苏期,有时没有经过。虽然患者可以自行苏醒,但无意识的患者仍需看护。对于心脏、呼吸道、肾或肝脏损害的病人,或者循环血容量减少、衰弱的病人,使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其它静脉麻醉药一样应该谨慎。丙泊酚的清除率依赖于血流量,因此,同时应用降低心输出量的药物也会降低丙泊酚的清除率。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缺乏解除迷走神经作用的活性,已经有心动过缓(偶然较重)和心搏停止的报告,并与药物有关。在麻醉诱导前或麻醉维持期间,尤其是在迷走神经紧张性似乎占优势或当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的其它药物合用时,应该考虑静脉给予抗胆碱药物。当对癫痫病人使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时,可能有惊厥的危险。脂肪代谢紊乱的病人和必须小心使用脂肪乳的其它情况下,应用本品要谨慎。认为有脂肪超载特殊危险的病人,给予本品时,建议监测血脂水平。如果监测表明,脂肪未被充分地从机体清除,那么本品给药量应该相应调整。如果病人正在同时接受其他静脉脂肪乳,则用量应该减少,因为要考虑到本品制剂输注的脂肪量,即本品1.0毫升含约0.1克的脂肪。本品不推荐用于1个月以下儿童的全身麻醉。本品用于16岁以下儿童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论证。尽管未建立关联性评价,但因在未经许可下应用于16岁以下儿童镇静而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导致致死后果的病例)仍有报道。特别报道的上述不良反应包括代谢性酸中毒、高脂血症、横纹肌溶解症和/或心力衰竭。上述不良反应最常见于重症监护室内罹患呼吸道感染儿童在接受超过用于成人镇静建议的剂量时。本品不推荐用于新生儿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因为尚未充分地研究过该病人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提示,新生儿的清除率明显下降,且个体差异极大。如将推荐用于较大年龄儿童的剂量用于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相对药物过量,导致严重的心血管抑制(参见[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部分)。尚无资料支持将本品用于接受重症监护的早产新生儿的镇静。没有临床试验支持将本品用于因哮吼或会厌炎接受重症监护的儿童的镇静。关于重症监护病人(ICU)用药的建议:在接受本品用于ICU镇静的重病患者中,极罕见有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高钾血症、ECG改变*和/或心力衰竭的报告,有些还可导致死亡。下列因素可能为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低组织氧供量;严重神经系统损伤和/或脓毒血症;一次或多次高剂量给予血管收缩剂、类固醇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和/或丙泊酚。所有在ICU中使用的镇静剂和治疗药物(包括本品)应逐渐增加剂量以维持最佳的供氧和血液动力学参数。依地酸二钠(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是一种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包括锌离子在内)。在长期给予本品时,尤其是对于易患锌缺乏症,如有烧伤、腹泻和/或严重败血症症状的患者需补充锌。*穹隆型ST段抬高(与Brugada综合征的ECG改变类似)。其它注意事项:鉴于本品不含抗微生物的防腐剂,有助于微生物的生长。当抽吸本品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入无菌注射器,在打开安瓶或小瓶启封后立即装上装置使用。在整个输注期间,必须保持本品和输注装置无菌。从本品输注管路上加任何药物或液体,必须在紧靠静脉置管的部位加入,本品不得通过微生物滤器给药。本品和含本品的任何注射器,都应一次性使用,根据已建立的其它脂肪乳剂的准则,单次输注本品必须不超过12小时,在输注结束时或达12小时后,无论哪种情况,本品的贮器和输注管路必须丢弃或替换。使用/处理注意事项:使用前应该振摇,使用后剩余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均应丢弃。必须保持本品及其输注装置无菌(参见[注意事项]部分)。对驾驶或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病人应该得到忠告,即全身麻醉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技能性工作如驾驶和操作机器的能方可能受影响。
-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已经用于脊髓及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滞剂、吸入麻醉剂及镇痛剂合用,未发生任何药理学上的配伍禁忌。当局部麻醉中须辅以全麻时,要求使用较低剂量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配伍禁忌:除了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在PVC输液袋或玻璃输液瓶中混合、与利多卡因及阿芬太尼注射液在塑料针筒中混合外,本品在使用前不应与其他注射液混合。神经-肌肉阻滞剂,如阿曲库铵及美维库铵,在静脉通路冲洗前不能与本品经同一静脉输液通道给药。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妊娠期间禁用丙泊酚,但在妊娠的前三个月终止妊娠时,已经有使用本品的经验。产科:本品能透过胎盘屏障,并可能与新生儿的抑制状态有关,该药禁用于产科麻醉。哺乳:正在哺乳的母亲使用本品后,对新生儿的安全性尚未被肯定。
- 【老年患者用药】参见[用法用量]部分。
- 【儿童用药】参见[用法用量]部分。
-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丙泊酚(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约30秒),短效的全身麻醉药,通常从麻醉中复苏是迅速的。像所有全身麻醉药一样,对丙泊酚的作用机理了解甚少。然而,丙泊酚被认为是通过配基门控GABAA受体对神经递质GABA的抑制功能产生正向调制作用来产生其镇静或麻醉效应。丙泊酚为静脉用全麻药,用于麻醉或镇静的诱导与维持。治疗剂量下静脉注射后40秒内即可迅速产生催眠作用,而兴奋作用很小。与其他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剂一样,丙泊酚的血脑平衡半衰期约为1~3分钟,这与其麻醉的快速诱导有关。关于在儿童中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麻醉持续时间的研究有限,这些研究提示当持续时间最长达4个小时的安全性和疗效没有变化。儿童用药的文献证据记录了长时间操作中的应用,而安全性或疗效没有变化。毒理研究:遗传毒性:丙泊酚Ames试验、酿酒酵母基因突变/基因转化试验、体外中国仓鼠细胞遗传学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雌性大鼠交配前2周至妊娠第7天静脉注射给予丙泊酚15mg/kg/天(按mg/m2计算,相当于推荐的人体诱导剂量),未见对生育力的影响。大鼠显性致死试验中,雄性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丙泊酚剂量达15mg/kg/天,连续5天,未见对生育力的影响。大鼠和家兔静脉给予丙泊酚15mg/kg/天(按mg/m2计算,相对于推荐的人体诱导剂量),未见对生育力的影响或对胎仔的损害。但15mg/kg/天剂量下可见母鼠或母兔死亡,幼仔哺乳期存活率降低。子代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可能是丙泊酚对母体的药理作用(麻醉作用)所致。
- 【药物过量】意外性用药过量,可能引起心脏和呼吸抑制。应该使用氧气进行人工通气处理呼吸抑制。对于心血管抑制的治疗,要求把病人的头部放低,如果抑制严重,应该使用血浆增容剂和升压药。
- 【药代动力学】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丙泊酚浓度的下降,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描述。一室中的分布(首相)具有非常迅速分布(半衰期2~4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30~60分钟)的特点,由灌注不良组织中的丙泊酚的再分布,是较慢的末端相的特征。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清除(总体清除率1.5~2升/分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呈肝血流量依赖性,形成无活性的丙泊酚和它相应的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当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的稳态值。当本品的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单次静脉给予3mg/kg丙泊酚后,其清除率/kg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具体如下:与年龄较大的儿童(n=36,年龄范围4个月~7岁)相比,小于1个月的新生儿(n=25)的中位清除率明显较低(20ml/kg/min)。此外,新生儿的个体间变异性很大(范围3.7~78ml/kg/min)。由于这些有限的试验数据提示变异性大,未能针对这一年龄组给予剂量推荐。单次推注3mg/kg丙泊酚后,年龄较大儿童的中位丙泊酚清除率为37.5ml/min/kg(4~24个月)(n=8)、38.7ml/min/kg(11~43个月)(n=6)、48ml/min/kg(1~3岁)(n=12)、28.2ml/min/kg(4~7岁)(n=10),相比之下成人的中位清除率为23.6ml/min/kg(n=6)。
- 【贮藏】密闭,在2~25℃之间保存,不能冰冻。
- 【有效期】36个月。
- 【生产厂家】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
-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
-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63040
- 【生产地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一路22号
- 【药品本位码】869024990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