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监部门:“五项建议”提示消费者慎购保健品
近期,有一些群众举报反映有人在酒店宾馆等场所举办“健康讲座”,宣传销售夸大疗效的保健食品,导致消费者购买了不合格的保健品或误导为药品的保健品。针对这一情况,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在处理好举报投诉的同时,提示消费者应擦亮眼睛,不 要轻信健康讲座等形式的虚假宣传,不要轻易购买他们推销的产品,以免陷入“健康讲座”的陷阱。
元宝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工作人员说,保健食品只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适宜特定人群食用,购买它最好去正规的保健食品店。对此,提出“五项建议”,引导消费者正确区分保健品与药品及如何理性地选购保健食品。
一、建议消费者查看产品外包装上的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标示“国药准字XXXX”的产品才是药品,其余均为保健食品或其他产品。
二、建议查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合格的保健食品包装上应该标有批准文号。
三、建议看清保健食品标识,如保健食品标志(即通常所说的“蓝帽子”)、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和适宜的使用量、贮藏方法及成分含量等,根据自身的保健需求,选购适宜的保健食品。
四、建议查看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广告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有夸大保健功能或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是否有“最高”“最新”“最先进”等禁止使用的绝对化用语。
五、建议要正确对待保健食品广告,正确对待免费体验、健康咨询等活动,慎重选择包装特异、价格偏高、包治百病、疗效“非凡”的保健食品。
链接:老人不要乱吃保健品 购买保健品时谨防受骗
中秋将至,各式各样的保健品都盯着老年人加紧促销。“深海鱼油降血脂”、“螺旋藻延缓衰老”、“羊胎素补血养气”……随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种保健品被推到人们眼前,特别是老年人对此情有独钟。
据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是主要消费人群,占到了50%以上。然而,买得多不等于买得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成了“冤大头”:轻则白白花钱,经济受损;重则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如此,上当受骗的情况还是屡屡发生。为什么上当受骗的主角多是“银发一族”,老人们怎么才能走出这片“灰色地带”呢?
保健品消费者一半是老人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大妈自2000年从学校退休后,就成了各种保健品的忠实追随者,这些年一直对此津津乐道。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年轻时营养跟不上,现在总算有条件了,还不赶紧给身体加点油。这些年,深海鱼油、维生素啥的,一样我都没落下。”当记者问到效果如何时,王大妈还真有点锲而不舍的劲头:“我觉得效果就挺好。很多保健品用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算吃得不对,对身体应该也没什么害处。”
抱有王大妈这样想法的老年人还真不在少数。2005年香港举行的一项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一半人吃过维生素补充剂类保健品,20%的人服用过中药或中药制品,10%的人坚持服用鱼油产品。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老人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服用保健品的经历,八成人曾自己购买过,六成人接受过他人的馈赠。甚至有人认为,“别人都吃,自己不吃亏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