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药价的产生与症结
与普通商品不同,药品的消费关乎民众健康,且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故而终端药价由政府部门进行指导成为必然。遗憾的是,国内药价并未因政府调控而回归理性区域,近年来越调越涨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物价部门无力对各种药品生产成本进行科学核定。由政府定价形成的药价管理体制,本身就存在弊端。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
1、药价管理体系不合理。在国外,药厂大都为私有企业,药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药店。随着改革开放,国外药厂大举进入国内,我国的药价管理体系出现变化,药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转为依据国家定价原则,企业自行定价,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定。这种药价政策并不意味着其管理向开放型市场迈进,相反,企业拥有的自行定价权反面提供了企业给药品虚高定价的特权。
2、药品生产体制不完善。我国药品企业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配置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直接导致了无序的竞争,由于这种竞争难以控制供方的行为和市场价格,竞争的结果并没有起到降低医药成本、降低药品虚高定价的作用,而是保护了医药行业的利益,纵容了药品虚高定价。一些药品企业依仗地方和部门的保护,采用不正当手段经销药品,操纵市场,成为拉动药价虚高不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创制新药机制。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已成为世界药品的第二生产大国,但在药品开发方面却非常薄弱。规模小、开发能力弱、新产品少、产出少、产出慢、水平也难以与国际相比,这是我国新药研制的现状。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照猫画虎,勉强度日。中国新药的研制裹足不前,但对新药、特药的需求随着疾病的变迁有增无减。改革开放后,已有世界制药2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我国建立了合资、独资企业,其中药剂制造类的合资企业达1500多家:在进口药品上,已有100多个国家50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的药品拿到了进口注册证。这些药品大多为目前国内少有或缺乏的常用临床药品,而这些药品的专利几乎为别人拥有。新药、特药、进口或合资药品受制于人,药价当然别人说了算,国内企业眼红外企的高额利润,变着花样拉高自身所产药品的价格。
药价从出厂到进入患者口中,就像孙悟空连翻筋斗云,节节高升。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利益瓜分的过程,得益者有医药公司,有医药代表,有医院,医院的领导及医生,药店,还有医药行政机构及药品市场的监管者。受损失的,唯有患者。政府指导价虚高,是药价虚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最近媒体报道的湖南虚高药价典型芦笋片,出厂价只有15.5元,当地政府却将指导价定到高达136元,其依据是什么?为何不能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将指导价定得稍低一些呢?这种想法可能有些天真,但却是问题的实质。只是这样做,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领导、医生的"灰色收入"等整个行业利益链的利用才有保障。现在,药厂一般不直接和医院联系,而是将药卖给医药公司进行销售。而医院药房其实不喜欢便宜药,更喜欢贵一些的药。卖贵药,医院的利润会更多,医生也会有更多的提成。将便宜药销售成天价,正是国内药品流通体系扭曲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市场功能,而是人际关系,是权力与利益的媾和。如果是市场发挥作用,药品肯定越来越便宜,就像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样,竞争之下,必然会越来越实惠。而目前的药品流通体系,是真正的权力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决定药品进入一个地区的是监管部门,有权制定药品招标定价的是政府机关和医院。药价高更符合谁的利益,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