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重压力药房掀起“退市风”

2010-10-10 21:52:40    来源:  作者:

  此外,国家近年来严格控制药价虚高,使药价在流通环节的泡沫越来越少。“现在,很多药品都只是‘赔本赚吆喝’,大药房光靠卖药已经很难生存。”

  药店搞多元化经营违规吗?记者咨询工商部门得知,只要出售货品是在工商部门核准的范围内,就属于合法经营。但药店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如药品和非药品要分开摆放,绝对不能将非药品作为药品向顾客推销。

  无奈

  多重压力药房掀起“退市风”

  近几年,武汉药品零售市场开始刮起“退市风”,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除去医改的影响,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门槛提高、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是两个重要因素。

  2002年初,为鼓励药品市场发展,其许可证的门槛大幅降低,武汉市药店由几百家暴增至一千多家。但由于入市门槛低,缺少规范的经营标准,药品零售业难免鱼龙混杂,给市民的用药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为了规范药品市场,去年年底,我省药品监管部门提高了GSP认证门槛,对药店的进货渠道进行严格审查,要求药店最少配备1名执业药师、新入市药房面积必须达到100㎡,其中药品区必须达40㎡以上。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武汉市药监局首次对全市1732家药品零售企业进行GSP认证检查,达不到GSP认证、换证标准和屡次严重违规的药品经营企业都被毫不留情地“踢出局”。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不少看不到前景的加盟店主动选择了放弃。今年主动退市的81家零售店原多为单体店,本想加盟后能“靠树乘凉”,但之后才发现自己在经营上沾不到多少光,又到审证的“坎儿”上,于是决定放弃。

  影响

  药品市场“洗牌”市民受益

  近几年频繁的“退市风”里,波及的平价连锁药店却少之又少。这些大型平价药店,以质优、价廉、服务好站稳了脚跟。

  在药品利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如何寻求进一步发展?一些药店在扩大规模、发展连锁店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

  其实,“药店加超市”并非中国特色,这一模式在国外早已普遍开展,法国、日本、韩国一些药店的药品销售只占整个店销售的三分之一,其余均为日用品、化妆品等其他商品。

  近几年,武汉零售药店一直保持在2500家左右。“药店市场有进有出,是市场法则的正常体现。今年虽然退市了148家,但也有130家左右新入市。”武汉市食药局药品市场副处长彭良汉说。在全国首先实行药店开放的广州市,每天都有数十家药店“生”与“死”。从结果上看,按GSP要求,新生的比“死去”的药店更具备市场生存能力。不符合条件的药店“死亡”后,起点高、管理好的药店会迅速填补上去,“盲目入市”不可取。

  彭处长表示,如今开办药店大门已经敞开,但审批门槛相应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药品质量管理,不设审批距离,推进药店之间良性竞争。在市场不断“洗牌”后,市民会享受到质优价廉的药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