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公益心是医改成功的前提

2010-12-27 23:06:24    来源:  作者:

  对医改我们最担心什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医改进行专题询问。卫生部副部长张茅回应看病费用上涨时称,要缓解看病贵,首先要扭转现在一些公立医院存在的趋利倾向,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1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无独有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说及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时也表示,药费占的比例太高,而最近控制药品加成的时候,大诊断单子又出来了,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费用很高,而且很多是不合理的,因为它的阳性率不高。卫生部两位高官都直言不讳,不但直指医院的趋利之弊,而且揭示了医院在过度医疗中换汤不换药的招法——在药品加成的笼头被套住之后,又打起了滥开大诊断单子的主意。这个新动向传递的信息,耐人寻味。

  医改中关于政府埋单的基本思路,赢得掌声一片。如果说政府的“公益心”是医改成功的的保证,那么医院的“公益心”亦是医改成功的前提。医院的“公益心”如何,是“人民医院”还是“人民币医院”,将直接影响到医改的效果——医院没有“公益心”,即使基本药物制度管住了药价,又拿什么堵住小病大治、检查单满天乱飞等收费黑洞?至于移花接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几乎又是必然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形我们见得还少吗?因此,在期待医改新政之时,还有一问:医改能否给医院一颗“公益心”,

  陈竺部长说,要在医疗卫生系统提倡自律,这是非常重要的。自律当然要,然而事实又反复证明,自律应当有,但是靠不住。所谓医改,说白了,就是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要让既得利益者把不当得利吐出来,是推倒重来的洗牌。而大处方变成大诊断单的事实又警示人们,在逐利已成一些公立医院思维定势,在不义之财已成为其刚性收入的今天,缺了制度跟进,没有机制保障,寄希望于道德自律的自我剥夺或曰“自觉革命”,只能是缘木求鱼。

  现在的医改补贴政策,算的都是怎样保证医院在取消“以药养医”后能衣食无虞。但绕不开的问题是,在“以药养医”的时候过惯了阔绰日子的医院,能满足于今天财政养它的那份“口粮”吗?财政专项补助加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加财政兜底,这三块合在一起足于保证医院无须再用药养,然而可以不用和自觉不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倘若无须药养的医院依然要敛财自肥,又该如何?扭转公立医院存在的趋利倾向,是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的着力之处,但偏偏在如何扭转这一点上,既缺少这透明的有效的刚性的措施,有关方面又语焉不详。而这也是现在公众最担心的。

  相关新闻:直击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专题询问:回应民众医改关切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人大常委会今年第三次就国务院某一工作情况报告组织专题询问,人保部、财政部、卫生部等五部委多位正副部级领导到会应询,规模令人瞩目。

  上午9时,主持会议的李建国副委员长刚刚宣布专题咨询开始,宋法棠委员就对报告中提及的如何整合医保经办资源问题发问。

  宋法棠表示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按人群来划分导致了城乡、地域保障水平悬殊,而医保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不但影响管理和经办的效率,更增加了管理成本,此外重复参保的弊病也未消除。他表示已注意到报告中提到如何整合医保经办资源问题,因此他的问题强调了两个“具体”。他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整合医保经办资源问题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对进一步提高医保水平有些什么具体的政策措施?”

  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对此并不回避。他说,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先后推进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等“四分”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规模加大,这些矛盾愈发凸显。

  他表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在五年间把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增加到8亿张以上。在这个基础上来使各项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达到管理规范、城乡衔接和便民利民要求。同时涉及统筹安排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的问题,胡晓义也一一解答,回应了宋法棠委员对回答具体的要求。

  接下来的询问,与会委员们就中央医保新增投入的使用情况、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等展开讯问,一问一答、你来我往、节奏紧凑,问题开门见山,直击问题实质,毫无冗繁铺陈;问题回答不回避、也不推诿,直面现实问题,措施聚焦微观具体。同时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这场大联组审议,也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实时报道,此外近二十家媒体也在现场通过网络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第一时间对外传递会议概况。

  因专题讯问聚焦医改,所以与会的卫生部长陈竺和另外两位卫生部的副部长可谓是会场上最繁忙的人,不时答询人大委员关于医改的种种询问。最多还是涉及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院改革及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中的问题。

  其中任茂东委员的发问最为直接,他直言各级人民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的大量经费,应当“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地花在老百姓身上,这才是根本的出发点。”但现实是,“政府投了大量的钱,但是老百姓的感觉没有那么好,老百姓辛辛苦苦、精打细算的钱,到医院后,三言两语、三下五除二就被挣走了”。他甚至将公立医院改革形容为“停留在试点层面上或者说纸上谈兵层面”。

  对于这个问题及其他委员关于看病难与贵的询问,陈竺与其他两位卫生部的副部长一一做出回答。陈竺表示医改是世界难题,而在中国的医改当中,难中之难大概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同时“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但陈竺也指出,公立医院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平台,所以,如何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同时又发挥好医务人员积极性,缓解公立医院超负荷运转的情况,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另外陈竺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言难尽,但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不搞能“一刀切”,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试点先行,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最终形成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对于看病费用上涨问题,陈竺表示对此不应该回避。他说,卫生部正考虑适当进行价格结构的调整,把一些不必要的大诊断降下来。陈竺并表示要在医疗卫生系统提倡自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说。

  卫生部副部长张茅则补充道,要不断完善医保制度,使群众个人支付比例进一步降低,并给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个人支付比例降低到30%甚至以下的设想。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