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药遭药店“潜规则”
有媒体记者到药店明察暗访,存在不少猫腻,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
一是,店员向顾客推荐不少小品牌的药品,而那些价钱便宜的知名品牌药品却很少提及;二是,药店一般不会推荐高价药,而是针对一个名字的几种药,推荐小药厂生产的利润大的药;三是,将利润大的药品摆到醒目位置,不赚钱的品牌药挪到最不起眼的位置,或者干脆隐蔽起来,顾客不要求就不拿出来。在问明顾客症状后,店员马上推荐药品。当然,不少顾客质疑药品价格及生产厂家,但在店员的热情推荐后,一般也就“上钩”了。此外,一些药店还极力推销利润较高的各类营养品、保健品。
药店潜规则泛滥于市,让消费者蒙受损失。
从药店生存环境来看,目前药店多如牛毛,竞争激烈,要想盈利必须使用特殊手段。于是,药店将销售额直接与员工的工资挂钩,或是药厂与店员暗箱操作,根据销售额多少,按一定比例给付店员回扣。药店店员为获得最大回扣,便以提成而非“对症下药”为消费者选购药品。
这就出现了品牌药,因提成低而被放在隐蔽角落,毛利更高的非品牌药则成了重点包装的对象。甚至那些提成低的品牌药,有时还被限量销售,店员绝不会推荐,除非顾客点名要。像白云山板蓝根、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等一些家喻户晓的药,一般各药店都有售,但同品类的小厂药也不少。为保证产品疗效,白云山和黄中药花巨资建立GAP药材基地,选择“道地药材”生产药品,品牌药生产成本的提高,在药价稳定情况下,必定压低药店这一销售环节的利润。而在药店“潜规则”下,百姓就失去了与疗效好的品牌药接触机会。
一般来说,普通消费者掌握的药品知识并不多,而药店销售人员相对来说医药常识比较丰富,因为药品服务、药品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在买药时,顾客容易被销售人员所左右。所以去药房买药时,消费者应该擦亮眼睛,如果遇到店员过分热情地推荐药品,这就得多加小心了,一定要认清药品批准文号、GAP标识等药品资历。买到资历不全的药品,花冤枉钱不说,还可能延误病情。
相关阅读:品牌药的定义及对品牌药的看法
个人认为品牌药最少有五个指标:
过硬的质量疗效指标。中国无论中成药还是西药,尽管都是所谓GMP厂家生产,但其实质量差异化确实存在,有时还挺大的。认为都是GMP厂家生产,质量一致的说法是自欺欺人的。
其次是销售量:品牌产品都是畅销品种,销售量必须足够大,也就是所谓市场占有率较大。厂家销售回款不过亿,我认为就谈不上品牌。
第三是广泛的终端到达率和铺货率。对于零售药品来说:所谓终端到达率是指第二、第三、第四终端都能基本覆盖到位,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类型的终端都基本能覆盖,而且这种覆盖是渠道自然流通;所谓铺货率就是在同一类型的终端中,铺货率到达60%-70%以上,尤其是第二终端铺货率要高些。
第四:要有高的消费者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海王有领导说自己的PB商标“潜龙”在网上调查知名度很高,网络人群不能代表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而且渠道单一,根本谈不上名牌,自有品牌产品不一定也没有必要作名牌。
第五:要有高的医药渠道和药店终端知名度与美誉度。渠道和终端销售是利润导向,忠诚度谈不上,但最少需要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