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早晨,淮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刚上班就接到一名癌症患者的电话,称其在服用一种名为易瑞沙的抗癌药时,身体很不舒服,咨询是否为药品质量问题。执法人员立即驱车前往其住处,查看了该药的外包装、说明书,发现全是英文。按照相关规定,即便是进口药物,应该有起码的汉语标识,全英文的包装和说明书当即引起执法人员的怀疑。而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平台上,执法人员也查不到该药的注册情况。根据这些信息,执法人员判定这种药物要么是假药要么是走私药品。
在随后的调查中,患者介绍是在医院就诊期间,医生推荐了这种药品,其通过邮购的方式,从苏州一个姓蔡的人手中买到这种药。据介绍,这种抗癌药物十分昂贵,一片就要550元,一瓶30片需要16500元。而通过私下邮购的方式,这种药一瓶只要两三千元。
11月24日,根据假药快递单据上的信息,在苏州警方的配合下,淮安清河警方将销售假药的蔡海军抓获归案,同时在其乘坐的车内查获了7种药品,货值达493万余元。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权威鉴定和上海市药检所检验,查获的药品中吉非替尼、伊马替尼、厄洛替尼被认定为假药。
留美博士后研制癌症药未获批 制假辩称造福人民
到相关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未获批准,便干脆大量生产假药,通过“利益链”上的药商销往全国各地。日前,留美博士后张建刚因非法经营罪被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30万元;同案犯张建青等7人也因相同罪名分别被判处六个月至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各处5000元至70万元不等的罚金。
申请生产许可证失败,构筑假药销售网络
今年44岁的张建刚,1999年起在美国一家医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寻找新的致病基因筛选”。2003年,他开始接触、研究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2007年5月,张建刚应同学之邀回国研究保健品。因为对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有浓厚兴趣,且这类药品很有市场,他决定转向研究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靶向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
从2009年开始,张建刚利用山东滨州及浙江东阳的两家制药公司的实验室,相继研究出吉非替尼(治疗肺癌药物)、伊马替尼(治疗白血病药物)、厄洛替尼(治疗肺癌药物)等药物的半成品。他到相关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等手续,但没有被批准(我国加入WTO后,这几种药品由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尚在专利保护期,受我国专利保护)。随后,张建刚在山东省潍坊市生物医药科技园租了一间厂房,购买机械设备,提供配方及原料,让马某(另案处理)帮助他生产吉非替尼、伊马替尼、厄洛替尼等成品药片。
成品药片生产出来了,还需要进行包装。张建刚便按照一家外国公司的同类产品包装样式,从浙江义乌等地定制了上述药品包装所需的药瓶、外包装盒、说明书,邮寄给胞兄张建青。张建青明知这些药品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仍根据张建刚的要求,对药片进行分类包装,并通过快递投送等方式对外销售。
至案发时,张建刚、张建青卖给陈崭新、陈立军吉非替尼1671瓶、伊马替尼325瓶、厄洛替尼111瓶,卖给浙江省一小学教师叶攀吉非替尼30瓶,总计生产、销售所得100余万元。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这些药品为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