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后市分析
导致生产过剩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1、适产面积广。因生地生长适应性较强,大江南北大部分省份均能种植,计划经济时期的1958年国家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中药材生产方针,全国引种生地成功的省份就遍布了全国各地,也就从那时起,这个历史上主产于怀庆府(今河南新乡市)的“四大怀药”之一开始在大江南北落户,几经生产实践的优胜劣汰,渐形成现在河南、山西两大主产区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几个次产区,河南主产区涉及温县、武陟、博爱、沁阳、孟县及周边地区,该产区有数百年的生地栽培史,种植技术辈辈传承,种植加工经验丰富。山西产区水土气候条件适宜生地生产,人们曾尝到种植生地带来的不菲效益,种植积极性高涨,数十年间发展成为包括芮城、襄汾、永济、河津、稷山、运城、降县、曲沃、万荣、闻喜、候马等县市的幅员辽阔的种植区,山西产区以单产高,质量优,总产量大,而超过河南老产区,跃为主产区之首。另河北次产区,以邯郸市的魏县、永年、成安、肥乡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大的种植规模,山东定陶、成武、荷泽、聊城因与河南毗连,种植生地的历史也比较悠远,其生产潜力也很大。
2、单产高。特等生地干货500克4支头,鲜地黄重量应在一市斤以上,笔者采访了河北邯郸地区的生地经营户范老板,据他讲在邯郸一般亩产在400-500公斤;采访了河南产区武陟县的穆老板,据他讲在河南产区一般亩产量在500-600公斤,高产田700-800公斤;也采访了山西产区襄汾县的王老板,他讲在山西高产田亩产800-900公斤不算稀奇。
3、生产周期相对短,生产三七、人参,从种到收需5-7年,生长期需二、三年的中药材也不在少数,而生地属于春种秋收的作物品种(头年育好苗),三、四月间种块下地,八九月间起挖,起挖后摘下芦头和须根即可上火炕烘干,头天上炕第二天即可应市,从种块下地到供应市场四五个月时间足矣,若头一年市场货紧,待来年秋后新货便可充斥市场,缓解供需矛盾。
4、生地生产惯性大。正所谓船大难掉头,中国北方如此辽阔的生产区域,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当生地明显供大于求市价下滑时,人们继续种植的惯性是刹不住的。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生地有过三年的中高价位,7-8元/公斤,也有过两年的高价位,18-20元/公斤,其它五年生地价格在4.5-5元之间动荡。即便低价位,农民依然有钱赚,我们不防算一算,按照主产区山西的一般亩产量600-700公斤,农民卖出价4元/公斤计,仍有2400-2800元的亩产值,按照经营者范老板估算的山西产区种植生地亩投入1800元计,仍有每亩600-1000元的纯收益。按说600-1000元的亩收入不比种粮高,但是农民选择种植粮食还是种植药材的心理是不同的,种粮得到600-1000元的收益固然没有风险,可它没有种植生地亩收入万元的期望值。在2010年药市大盘指数整体走高,生地小有涨幅,好统货涨至14-15元。两下权衡,还是有不少人选择种药。这就是为何生地明显产大于销价格下滑,可产区仍在不断产出的生产惯性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