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中医院大夫频遇这样的病例:拿着医院大夫开的处方,在不同医院、药店抓药,效果相差很大
■因中药讲究“道地”,货源不一样,疗效便有所不同 患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才能对症下药
近日,省城几家中医院大夫频繁遇到这样的病例:拿着医院大夫开的处方,在不同医院、药店抓药,疗效相差很大。目前,省城中药材市场的进货渠道主要有哪些?中药材质量凭什么方式检验?百姓怎样选择?11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小药店的药吃了两周不见好
前一阵,70多岁的老太郁琴因胃病到省中医院就诊,大夫先开了一周用量的处方。一周后,郁老太病情并无好转,医生便再次检查,并为她更换药方。又一周后,药物仍无效。郁老太第三次来到医院,大夫不解之下询问,郁老太道出内情。原来,因小药店的药材比医院便宜,她都是在外面抓药。后来,郁老太在医院抓药并服用一周,病情很快好转。
随后,记者采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院等医院后得知,类似的病例,不少大夫都频繁遇到过。
货源不一样疗效有差别
11日,一业内人士在采访时说,中药特别讲究“道地”。比如黄芪,山西生长3年的黄芪口碑最好,市场上卖30元一公斤;河北生长1年的黄芪,也就几元一斤。同是黄芪,货源不一样,疗效肯定也不同。
一张省中医院呼吸科开具的一周用量的处方,医院划价68元;街边小药店划价为49元、51元、54元不等。问及定价依据时,一药店工作人员回答:“价格都经过了物价局批准,但因进货渠道不同,药品价格有差异也正常。”省中医院大夫说:“物价局明确规定,医院药品可在进价基础上自行加价15%以内。医院的药价也是按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