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屡降不下 消费者对降药价失去信心

2013-06-04 14:26:21    来源:  作者:

  ●药品招标为何压不下价

  “以药养医”格局未变、公众与医药企业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招标无能为力

  记者在浙江、上海等地调查发现,药品集中招标后,反映价格有很大降低的极少,反映加重负担的却比比皆是。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姚作汀说,现在的药品招标工作,生产企业、医药公司和医院反对,各个利益群体有所不满。

  有人说,集中招标仅仅是在药品流通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瓶颈”。而每个中标药品一般会有三个左右的不同规格,企业为了让医院使用自己的产品,还得进行“二次公关”,医院院长、药剂室或药剂科是需要攻关的对象。为了提高药品销售量,药商还得派出医药代表,分头去做有处方权医生的工作。于是,药商-医院院长-医药科-有处方权医生,一条这样的腐败利益链就存在了。

  招标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也是屡被诟病的一个方面,一次招标周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次大型招标,中介费、相关部门运转费用等往往上千万元。有的地方还设置投标入场费,每种药品高达2000元。大量药品生产企业则不得不往返于各地,疲于奔命。

  专家指出,在目前“以药养医”格局未变、公众与医药企业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药品招标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方面,市场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真实价格,不能让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药品价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无法全面监控药品流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给中间环节留下大量偷税漏税、洗出现金进行回扣促销的机会,无法促使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药品。

  招标降价变成“虚降”,还在于目前药品名称、规格混乱无序。据统计,我国排在前50位的制药企业,生产集中度2000年约为50%。低集中度造成药品生产领域的恶性竞争长期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低、生产成本高,靠虚高定价占领市场,“一药多名”成为普遍现象。有的药企为了规避政府降价和药品集中招标,出现了大量的“变脸药”。

  ●建立药价“市场发现”机制

  关键是政府要学会扮演规则制定、监督执行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去制定核准一个什么价格   记者采访发现,在现行流通体制下,医药流通诸环节都缺乏有效的降价驱动力:政府干着急,而最有降价意愿的老百姓却没有发言权,药厂、经销商不愿降价,医院和医生则没有压价积极性。

  医院投入涉及财政体制改革,注定了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的复杂性。但是,现阶段政府更有力地介入药品价格形成也并非无法作为。专家说,关键是政府要学会扮演规则制定、监督执行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去制定、核准一个什么价格。

  专家建议,让市场去“发现”价格的操作步骤:首先,设定医院的最高零售价、不设定统一进价,则医院进价越低获利越大,就有积极性去发现市场真实价格。其次,进一步拉大而不是限制“顺加作价”的“差别差率”,调动医生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