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诊制,就是社区居民首先在本人选择的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因病情需要转诊的,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及时为患者办理转诊登记手续。未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理转诊手续而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因急诊、抢救直接住院治疗的,应当在住院7日内到本人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办转诊手续。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参保人转变就医观念,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避免基金浪费,减轻个人负担。
新医改:“社区首诊制”何日实现?
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新医改方案把重点放在社区医院,希望改变市民“看个小感冒也挤大医院”的现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保健在社区”。说了多年的“社区首诊制”也将开展试点。这“看上去很美”的梦想,能否实现?我们先听听两位城市居民的“看病苦水”。
现状小孩急病得到大医院排队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女儿夜里发高烧!真是半夜惊魂!”家住广州市番禺区丽江花园的王女士跟记者诉苦说,4岁的女儿体质虚弱,容易感冒,往往半夜就忽然发高烧。
王女士所在的大型社区约有1万户,设有一个医务所;小区后门不太远还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平时小孩打疫苗就得去那边。但她说:“这两个地方医生水平很一般,有时有好一点的退休医生出诊,但晚上都关门了。”
所以王女士只能半夜打电话找小区里相熟的“蓝牌车”司机,赶紧坐车过洛溪大桥,到相对较近的中山二院南院看急诊。“半夜把司机叫起来,起码得付30元车费;小孩打吊针、开退烧药,一般都要120—150元。关键是全家老小折腾得鸡飞狗跳。”
期盼专家多点执业下社区
“我们也不想半夜三更老往大医院跑,但问题是社区医生的水平确实信不过啊!”王女士快人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