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网上虚假广告 各地患者频频买到假药
2007年5月,山西一名有睡眠障碍的男子上网时,登录了一家名为“中国中医医学科学研究院精神病防治中心”的网站,该网站宣称一种名叫“醒脑安神丸”的药物对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很有效。
这名患者按照网站上标注的北京电话打过去,对方称服用两到四个疗程就可以完全治好病,并承诺如果治不好,就免费提供药品直至治好为止。这名患者按照对方指定的银行账号汇款,购买了四个疗程的药物,可服用后病情并未好转。再打电话过去,对方说还要继续服药,但不能免费供药,可以给他打折――594元买3个月的药。
为了治好病,这名患者只好继续汇款,可服用后还是没效果,他怀疑网站卖的是假药。但由于对方在北京,且不知道如何索赔,只好认栽。
与这名患者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湖南一名男性患者。他在2007年2月到6月之间,花了3000余元分三次从“中国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网站购买了几个疗程的“结肠宁中药胶囊”。后来发现药品有假,于是停止邮购。他也是嫌麻烦没有向有关部门举报。
这两名不同省份的患者并不知道,他们买的药品竟然都是由假药贩子贾军销售的。
链接:“虚假广告”背后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只要出现虚假广告,被追杀的一方肯定是生产商,跟着就是抚慰一下消费者,这事就算完了。可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有意无意把这中间的媒体、监管部门等重要责任方给淡化了,或许这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但我想说这不能成为纵容虚假广告泛滥横生的理由。
没事的时候大家都拿着利益称兄道弟,一旦出了问题,都是各顾各的选择回避或者为自己洗脱责任。没错,这里要说得就是媒体、监管部门、代言人,请问出了这么多虚假广告,这些责任方有谁主动站出来道过歉,有谁主动站出来说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没有!
这么说来,他们都当做自己没责任,都当自己是旁观者一样在一边看热闹,而且还善意的把焦点转移到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身上,以便让民众可以发发怨气;所以就有了平常我们看到的天天喊揭假打假,但虚假却仍然存在。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理解,媒体和代言人它在审查广告的时候,难免会有疏忽,也难免会有被误导以及一些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全面核查;而监管部门也可能因为虚假广告包装台太完美,又或者虚假广告主使用了一些手段来规避审查,而使得他们逃避了监管。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媒体和监管部门也有他们的难处,也确实存在一些客观或者非客观原因,还很幸运那些法制正在不断完善,但这不应该成为推脱责任和任由虚假广告死而复生的理由。
也正是责任划分不清晰,法规不完善,才让虚假广告能大摇大摆出现在媒体,能光明正大的坑害消费者,跨了一批又出现一批,好像永远都抓不完,而真正与虚假广告较量的还是只有消费者,其利益方或者关系方都可以不负责任。最终,媒体为此失去公信力,管理部门被批监管不力,兜了一圈又跑回了原点。
强烈呼吁,责任啊责任,大家都厚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