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吃药的常见误区
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病因不相同,病症更是千差万别,这个药别人吃完气色红润,你可能就会脸色发青,危险丛生。不安全用药比不用药更可怕。上海一位治病心切的老者,看到报纸上介绍一种治疗脑血栓的药,马上买来吃,谁知那药与他正在服用的是同一种药物,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因药物过量,导致老人身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主任药师孙忠实强调,老年患者在用药时要有一个科学冷静的态度,不要追求新药、洋药、贵药。新药的不良反应都有滞后性。洋药出现用药问题的不在少数,一些进口药并不适合我国病人。他说,能治好自己的病的药就是好药,贵药不一定疗效就好。
老年人吃药还有常见的误区,就是病人自行减药或是加药。有些患者吃了几天药后,自认为症状消失,疾病痊愈了,不遵医嘱擅自停药。有些患者5天的处方,吃了2天就不吃了,却不知,这样反而会导致病菌的抗药能力。其实药物停服过早,疾病还没有彻底治愈,会留下隐患,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反复转成慢性。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过滤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也会招致不良反应。
吃药是一个利弊的选择,病得很厉害,应该吃的药还得吃,毕竟,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主任医师许樟荣说,任何药品都有副作用,只要了解清楚,还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老人合理用药的标准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贮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年龄而衰退,因此,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的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是12%,80岁以上的病人上升到25%。同时,老年人用药不仅出现ADR发生率较年轻人为高,而且一旦出现,其严重程度亦较年轻人为高,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老年人用药,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用药原则,预防ADR的发生。
一﹑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病理变化,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 7.14—10.71mmol/L,,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mmol/L,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急于用药,如失眠、多梦病人,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而收到良效。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通过劝慰,心理指导等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好。
二﹑掌握最佳用药剂量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半衰期延长,因此,对老年人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一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0%。也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年用量的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们的体会是,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如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可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