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当在2000年至上。进入21世纪后,猪苓用途拓宽,内销走畅,外销增长,用量连年增长,由本世纪初的900—1000吨左右增加至2009年的3000吨左右,但由于野生资源匮乏,处于濒危边缘,供需缺口加大,拉升价格逐年上涨,由2000年的30—32元(千克价,下同),上涨至2009年的115—150元,涨幅是2000年的5倍左右。有市场资深人士对猪苓走势调研后认为,猪苓供需矛盾尖锐,几年之内难以缓解,猪苓将成为21世纪的紧俏品种,后市价格将有较大的上行空间。
现将2000—2009年猪苓的产销历史、现状及2010—2012年后市走势浅析如下,仅供业界同仁研究参考。
一、需求:用途拓宽,需求连年增长
药用价值很高。猪苓为我国著名中药材,我国古医籍中对猪苓的药用价值就有过诸多论述,如,《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以菌核供药用。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等功能,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湿,赤白带下等症。近代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猪苓多糖有抗癌和防治肝炎的作用。
用途逐步拓宽。猪苓的高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决定了猪苓用途的逐步拓宽。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几千家生产了几百种利水渗湿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对猪苓的用量连年大幅增长。猪苓还广泛用于临床中药配方,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猪苓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东北亚各国,出口量逐年稳中趋升,由几吨增至近年的百余吨。同时,还出口到港澳台市场,数量也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加入WTO,猪苓出口范围拓宽,出口份额增长,特别是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提取猪苓多糖的用量增加,许多国家研究猪苓多糖新用途拓宽,对我国猪苓的需求在逐年上升。
需求连年增长。猪苓的用途拓宽,带动用量的增加,并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市场调查显示,上个世纪80年底市场用量约500—700吨,90年代末增加至10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后用量大幅度上升,2000—2005年增加至2000吨左右,2006—2009年已攀升至3000吨左右,增幅是1999年的3倍。
二、供给: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
我国供给国内外市场上的猪苓主要是野生品,占总量的98%以上,家种品仅占2%左右。进入21世纪后,我国野生猪苓资源日趋枯竭,产量逐年减少,减幅持续加大,近年已呈濒危之势。野生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滥采乱挖。在利益的驱动下,主产区与次产区广大群众毁灭性的滥采滥挖,年复一年,循环不已,严重地破坏了猪苓的持续生长发展,后继乏力,资源枯竭。
二是环境改变。产区为发展地方经济连年不断的开山修路、开矿、架桥、毁林造田、建旅游开发区、建别墅等多种举措,极大地破坏了猪苓的生长环境,减少了猪苓的产量。
三是产区很少。野生猪苓适生范围窄小,只在陕西、甘肃、云南、湖北、山西等主产区的桦林、枫林、杨树、橡树等;林下有一定产出,内蒙、河南、湖南等次产区产量极少。
四是难于采挖。猪苓生长在1000—3000米的阔叶林下,寄生于树根及地下,常年难见踪影,加之高山路远,采挖难度大,所以少人去采。
五是采挖人少。产区青壮年劳动力多去外地务工,家种留下妻儿老小,无力去深山采挖,也使产量减少了很多。
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据有关媒体报道和有关业内专家估算,90年代末期,全国猪苓总产量约10000吨以上,2000年降至5000吨,2002—2004年又降至3500吨,2005—2007年再降至2500吨左右,2008—2009年已降至1500吨左右。野生猪苓面临濒危,因此,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材。
三、价格:缺口加大,价格年年上涨
市场调查表明,猪苓产不足需 ,供需年年出现缺口,而且缺口连年加大,平均每年高达50%以上,缺口即是商机,“赢贱缺贵”,猪苓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据对猪苓2000—2009年市场价格上涨趋势调查,1999年价格为26—28元(千克价,下同),2000年上涨至30—32元,2001—2002年又上涨至36—38元,2003—2004年再涨至40—50元,2005—2006年已攀升至60—70元,2007—2008年首次突破百元大关,上涨至100—125元。进入2009年后,药材市场上的部分药材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走动迟缓,销量与价格双双低迷,但猪苓却逆势而上,产销两旺,供不应求,走势坚挺,逐月上涨,由年初的100—130元,上涨至4月份的105—135元,6—7月份连续走高至110—140元,8—9月份又攀升至115—150元,写下了有史以来的价格新篇章,令多商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