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辉瑞公司生产的原研阿糖胞苷,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赛德萨”也是一种廉价、但是非常有效的特效抗癌药。但结合目前的售价来看,0.1克的进口原研阿糖胞苷只有40元左右,而仿制的阿糖胞苷可能只有十几元。
自从2012年的基础药物目录出现后,就经常出现部分基药买不到、不好买的情况。在这些“销声匿迹”的低廉救命药消失的背后,隐藏着基础药品供给链薄弱的真相。
基础药品停产、断供背后,或隐藏着3个问题
问题一:临床需求增大、用量增多
假设药企按照正常生产的产量来计算,能够满足市面上的需求。那么临床上对药品的需求量增加,用量增多,很可能出现部分药品断供、短缺。比如原本用来治疗麻风病的氨苯砜片,在麻风病被消灭后就失去了价值,但新的药物用途出现后,反而出现更多的临床需求,按照原有的生产力,无法供给充足,就会出现断供的问题。
问题二:生产厂家独有的原研药
由于我国部分药品是从跨国药企引进,生产基地并不在国内,当药企出现供应异常或者产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基础药品断供,甚至停止供应。
恶性白血病患儿常用的“塞萨德”就符合这种情况,这种药物只有瑞辉公司生产,但他们表示,工厂维修,暂时无法恢复生产。这也让国内的一些患者陷入了慌乱之中。
解决措施:针对部分独有的药品,我国已经联合药企进行协调,一方面协调国外的药品尽快入境,另一方面调动国内替代药品加大产能,维持市场供应,以免出现断供的情况。
问题三:药品售价低、利润小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来看,部分基础用药在进入社保后,药品售价低,药企能够得到的利润微薄,甚至会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被迫停产。目前氨苯砜片就符合这种情况,虽然国内仍有4家工厂有资质生产这种药,但药企不生产,又何来药物用于临床?
每年我国都会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廉价药被迫退出市场,而其中不乏一些价格低廉,但是药效显著的药品。国家已经着力通过医保补贴商家、适当提高药品售价等方式鼓励药企确保生产,也扶持内地的药企生产基础药品,确保市场供需平衡。
不管是普通的常见病,还是受众小的罕见病,药品的生产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价格过低、生产出现困难的药企和药品要适当扶持,避免让更多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基础药物消失。毕竟和无药可治相比,无药可买更让人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