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模式”:医药分开的试验
——安徽省芜湖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调查
李继学 徐玉明 钱伟
编者按:从15%到10%,药品加成率下降5个百分点,2年来至少让芜湖的老百姓少掏2500万元。
这只是芜湖实行医药分开改革取得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成效。
这项被称为“芜湖模式”的改革,以专门成立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对药品实行统一购销管理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尝试。
切断“医”、“药”之间利益链
“以医药分开为突破口,推动整个医改,这种观念在当时是比较新的。”苏元元对记者说。
2007年10月,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药管中心”)成立,当了多年公立医院院长的苏元元被任命为中心主任。
据介绍,长期以来,药品购销差价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医”与“药”相互之间的利益驱使下,一方面,药品购销环节多,药价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开药提成、药品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切断“医”与“药”之间的利益链条,芜湖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在市属的8家公立医院全部推行医药分开改革。
芜湖市药管中心成为切断这一链条的一把刀。
“我们没有盈利的要求,是站在政府和老百姓的立场上做这件事情的。”苏元元说。根据市里出台的“医疗机构医药分开和药品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药管中心被定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它受政府委托,接收8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药剂人员的人事、工资等关系全部划到药品调配中心,药剂人员由市财政定额供给,医院不再经营药品。药管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芜湖市药管中心将药品直接配送8家医院,加成率统一定为10%,比国家规定的15%少了5个百分点。药品收入由医院代收后按月全额划到药管中心,由药管中心负责与药品供应商结算药款,同时预返还医院药品加成部分的80%。年终由市卫生、财政部门按照“合理用药考核方案”的考核结果,对8家医院进行奖惩性的不同比例拨付,以调动医院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积极性。
在医药分开改革中,芜湖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设”。市里成立医药分开、统一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下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8家公立医院院长为成员;药管中心、市政府采购代理处等作为执行机构;市监察、卫生、药监、物价、审计、纠风办等有关部门组成医药分开工作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
财政保障使改革顺利进行
“我市医药分开改革在政府主导下进行,重点在机构、人员、利益三者完全分开上寻求突破。同时,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以投入促创新。”芜湖市财政局社保科负责人对记者说。据介绍,2008年和2009年,市财政对市属公立医院的实质性投入每年都超过1亿元。
“财政的充分保障使改革顺利进行。”芜湖市第一医疗集团院长孙礼侠感受颇深。
他对记者说,改革后,财政对医院原有的投入继续保留,没有减少,而且市财政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对市属8家公立医院每年新增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整合医疗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条件。
芜湖市第三医疗集团副院长彭俊宇告诉记者,改革前,市属8家公立医院拖欠药品供应商货款达7500万元。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市财政安排无息借款2500万元,医院自筹25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各医院改革前药品欠款,另外的2500万元由各医院与药品供应商签订延期还款计划,落实医院还款责任。另外,医院原有药剂人员的人事、工资等关系划到药品调配中心后,工资由财政定额补助,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据介绍,芜湖市建立养老保险,改革离退休保障机制,市属8家公立医院2300多名在职人员全部参加养老保险,按工资总额28%缴纳养老金,所需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1300多名离退休人员由财政供给转为社保统一发放。
鉴于医保费用“后付制”占用医院资金,芜湖改革了付费方式,保证医院资金周转。在2008年,市财政根据医院上年
同期月医保费用水平的80%,向各医院预付医保结算资金756万元;2009年,预付比例调到90%,预付结算资金达1824万元。
调动积极性
与医药分开改革相配套,芜湖对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
2008年,市属8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聘用制,政府为所有人员建立了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在核定的医院工资总额中单独安排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保证市属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据芜湖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对医务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对领导班子收入分配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