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药价要从药材着手
“药品从医院卖出,药价为什么就高出了原材料价格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昨天上午,粤籍全国人大代表到省卫生厅调研,药价虚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周海波认为,药品如果是一元钱,但在市场中辗转的次数多了,药价可能高达百元。“国内的药商极少产创新药,都是仿造药。而国外的药材生产成本很低,安全可靠。所以国家应该从药材上开刀,控制药价,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周海波强烈建议。
多位人大代表还提出必须解决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缺乏人才的迫切现状。全国人大代表、阳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何梅支招道:“能否给予一个政策,让贫困地区更多的学生能够到医学院读医,学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他们毕业后会更愿意到基层医院。”
新闻链接:药材价格上涨 中药企业何以舒缓压力 2010年05月21日
由于采购药材有一定的周期,大部分中成药企业今年一季度使用的药材仍是去年下半年药材整体涨价之前所采购的,因此,药材价格上涨引发的生产成本增加在一季度还不是很明显,但进入二季度以后,这种压力就会明显释放出来。
近段时间,关于中药材涨价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实际上,如此之高的媒体关注度,并未给中成药行业带来什么实质利好。有中成药企业人士甚至向笔者坦言,“但愿媒体不要再关注药材涨价为妙”,因为媒体越是“炒作”,引起的关注度就越高,间接地催高了游资对于药材的兴趣与投资热情,所谓“越关注,价越高”。
虽然上述人士所言夸大了媒体报道的“蝴蝶效应”,但从某种角度看,也有其合理性。事实上,游资进入稀有中药材炒作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一方面,我国中药材价格10年来上涨大趋势仍在,带有刚性色彩;另一方面,气候灾害、流感疫情等不可预见因素也给了游资炒作腾挪的空间。但中药材不宜长期保存,其炒作带有季节周期性,且整个市场容量并不大,大宗游资进驻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不过,小幅游资进驻药材交易并不是今天笔者讨论的重点。眼下,中药材涨价对中成药生产成本的影响正在体现,让中成药企业头疼不已。而且,由于中成药企业采购药材有一定的周期,大部分中成药企业今年一季度使用的药材仍是去年下半年药材整体涨价之前所采购的,因此,药材价格上涨引发的生产成本增加在一季度还不是很明显,但进入二季度以后,这种压力就会明显释放出来。康缘药业某人士就告诉笔者,“高成本原料的压力要到二三季度才释放出来。在生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采购原料的费用会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上千万元。”据了解,三七和金银花分别是康缘药业主打产品散结镇痛胶囊和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原料,三七的收购价从去年的不足百元上涨到目前的500多元/公斤,而金银花也从去年70~80元/公斤的水平上升到目前的400多元/公斤。
以另一中成药大宗品种三七为例。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版)》中,三七胶囊(片)、血栓通注射液等三七及含三七的复方制剂共10个品种被收录,占中成药102个品种的近10%,骨伤科用药8个品种中有5个配方含有三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用三七做原料的中成药品种逾300个,生产厂家达1000余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中药生产企业。像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丹参滴丸等知名中药都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因此,三七价格的上涨对国内主要中药生产企业将带来不小的直接影响。
众所周知,目前绝大部分中成药为普药,接受国家发改委的政府定价,企业无法自行确定最高零售价,自行调整供货价更非易事。一直以来,药材涨价引发生产成本增加,但零售价格却不能因此提高的行业现状让中成药企业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