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四大原因
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异常天气影响,多数品种产量大幅下降;二是多数中药材生产没有恢复,产量进一步减少;三是通胀造成整体物价抬升;四是游资加入囤货,成为药材上涨推手。
以太子参为例,该药材主产区福建柘荣年初先后遭遇寒流和降雨气候,另一主产区贵州施秉县也接连遭遇干旱和阴雨天气,全年产量预计将下降30%。不仅如此,太子参今年的库存仅剩下60-100吨,但仅用于药厂投料就需要超过900吨的太子参。
“减产是诱因。”中药批发商刘侠(化名)平时主要到产地去进货,他说,很多药农看到药材价格上涨,开始惜售,期盼着更高的收购价。
不过刘侠表示,近期涨幅太过离谱的药材品种,可能有游资炒作。
中药材业内专家傅青主认为,中药材流通中间环节过多,从产地到批发、经销、零售层层加码,给资本的介入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渠道和温床。据信,中药材市场先后被资金介入过的品种有:枸杞、党参、当归、黄芪、香料、辣椒、三七、田七、太子参等。
中成药企利润遭挤压
中药材的频频涨价给相关公司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根据Wind统计,整个医药生物板块今年三季度的销售毛利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2%,而其中的中药板块销售毛利率的提升幅度仅有0.2%。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销售毛利率上涨乏力的主因之一。以三七为例,三七是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等知名中药的主要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用三七做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超过300个,生产厂家千余家,其适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中药生产企业。而今年三七价格的飙涨几乎给所有的相关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中成药企业除了要面对原料上涨压力,还面临药价下调的风险。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近期还将调整基本药物价格,307种基本药物中大部分的价格可能都要调整,调整幅度最高或达15%。
一放一限之间,处在夹缝中的中药企业困难重重。
中成药的成本主要由药材价格决定,最高零售价难以随着药材的涨跌而及时调整,很多企业只能减产或停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杨金坤此前透露,目前至少有120多种中药饮片因原料价格疯涨而停产或减产。
“中药材原料价格的持续上升,让公司没有动力继续生产一些成本倒挂或利润微薄的中药。”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弘透露,公司两款广为使用的中成药板蓝根冲剂与感冒退热颗粒已经停产了。他还透露,随着原料继续上涨,雷允上的经典药品“珍菊降压片、复方丹参胶囊”等可能面临减产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