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高药价能否降下来:破解“两难” 招从何出
因患有心绞痛,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农民张显芬经常要去镇上卫生院开“复方丹参片”。“8月份我来这家医院开过同一种药,那次是每瓶5.3元,而9月1日以后我再来,还是同样的药,每瓶只花3元钱。”张显芬说。
药价的显著下调,得益于今年8月6日起安徽省启动的国家基本药物全省集中采购——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代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采购主体,对288种基本药物实行全国招标,并对药品质量、配送等全权负责。此举吸引了全国1202家药企参与。“由于安徽省实行单一货源采购,真正实现了量价挂钩。”安徽省药采中心副主任孙萍介绍说。
最终,297家药企的857个品种成为中标药品。在中标名单中,记者了解到,藿香正气水一支仅0.1元。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同等规格的药品零售指导价为每支0.7元,降幅近86%。
“‘招标难’、‘配送难’被认为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两个难题。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是破解这‘两难’的一个思路。这样做能够充分发挥集中批量采购的优势,减少环节,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说。
“药品的招标就像一场博弈。”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孙志刚认为,招标的阻力也很大,省里的药品行业协会写信给省政府要求保护,信上盖了一个又一个省内药企的公章。
孙志刚介绍,在大输液产品上,四川的一家药企降价格降至0.98元,而安徽省内5家药企联合起来不降价,还联名致信省政府要求保护,表示如果不保护,1万多职工就没有了饭碗。“坚决不能保护。”孙志刚说,这个表态出来后,这5家企业随即降低了价格。
面对价格质疑,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表示,该省对基本药物的采购并非“唯低价论”,而是参照了三个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进货价、周边11省中标价、国家最高零售价中的最低价格。
“在招投标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双信封’制度,一个‘信封’是技术标,其评审包括质量类型、销售规模、企业排名等11项,满分为100分,其中客观分88分,主观分12分。另一个‘信封’是商务标。只有通过了技术标才能进入商务标,此时,价格才成为能否中标的关键。”孙萍说,“这次参与评标的77名评审专家是从30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中提前一个晚上随机抽取的,最大程度避免了人为因素。”
相关新闻:《采购机制》鼓励各地采用“双信封”招标制度
《采购机制》提出要鼓励各地采用“双信封”的招标制度,即在编制标书时分别编制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企业同时投两份标书。
其中,经济技术标书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以及GMP(GSP)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审,保证基本药物质量。而同时,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商务标书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
“双信封首先值得肯定的就是在设计上。在保证药品质量和企业生产、信誉等综合实力的前提下,来选择价优的药品,这与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的方向是相吻合的。”干荣富告诉记者,量价挂钩、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采取分类采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价格、招标结束后即签订购销合同和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等措施,都是保证采购药品价格合理的重要措施。
此外,《采购机制》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量价挂钩的要求。
“以往的基本药物采购中,药品投标的一个技术点就在于对今后该省用药量与自己能够承受的最低中标价格之间的平衡。”有企业工商协调总监告诉记者,在地方制定采购计划后,企业投标就可以根据计划,明确制定最适合的投标价格,这会让企业的硬实力获得充分的竞争。
“但也要明确,当加入最终全年全省的采购量并未达到采购计划的量或者两者之间差距太大的时候,采购机构与企业之间应该如何协调。”该总监如是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