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廉价经典药在市场上逐渐消亡,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经典”因为“廉价”而丧了命。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容易让人想起医药厂家的惟利是图,医院医生的医德滑落以及老生常谈的“以药养医”等等,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甚至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却常常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现行药品定价机制的品质低下。
显然,在一个运行正常的市场上,“廉价”不应该是劣势,而是一个有力的竞争点。因为只要我们的药品定价合理,无论廉价或高价,相对利润应该是一样的。可是在“新药新价格,老药老价格”的定价体制下,一方面廉价经典药因为价格上涨新增的成本在销售价格上得不到反应,必然削减相对利润;而另一方面,对新药的价格申请把关不严、论证乏力、腐败丛生,使得厂家能轻易获得超额利润。两相比较,厂商“喜新厌旧”还有什么值得希奇?
挖掘药企廉价经典药 代表建议恢复生产销售带动药品价格下降
“一块四毛一支的‘红霉素针剂’不仅价格便宜,对新生儿也很安全,可惜断货采购不到。”“还有价廉物美的‘金霉素眼膏’、‘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三磷酸腺苷针剂’等,目前都很难买到。”如今,药品市场上越来越难找到各种廉价经典药的踪迹,医生和市民都感烦恼。为此,何坚敏代表建议,希望恢复生产、销售廉价经典药,以此带动药品价格下降。
据悉,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实施,这让恢复生产销售廉价经典药,缓解百姓“看病贵”成为可能。
“必须挖掘药企中‘沉睡’的廉价经典药。”何坚敏认为,这首先要以本市国有药企为基础。目前,许多廉价经典药都有产品注册证,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投入生产和销售,建议有关部门根据疗效对这些药品进行评估,将符合治疗效果的药物列入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确保廉价经典药的市场需求。
“还应采取特殊政策,让廉价经典药的价格上升到合理水平。”在何坚敏看来,廉价经典药的消失源自药品零售价格偏低,药品生产企业无利可图。近年来,原料价格、人工费用均大幅上涨,经典药的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调整,因此这些药物的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为零或“负利润”。他认为,与其让廉价药“改头换面”成高价新药,还不如为其“开绿灯”,重新定价,使工厂有利润、消费者能承受,获得“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