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线”变成“唐僧肉”
面对铁证,傅惠娟只得承认,自己从2008年1月起,开始使用自己和借用他人的社会保障卡,在并不实际就医的情况下,前往上海市多家医院、药房等处配药和买药,“有时我会根据药贩子的要求开一些药,有时也会让医生开些价格较高的药,每次挂号看病医生开出的药价一般不会超过200元,药贩子会在200元的价格上加70元左右与我交易”。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傅惠娟却对社保卡的相关政策谙熟于胸,她不仅会对医院内的医生“花工夫”送小礼,而且对如何“巧妙”使用社保卡也做了精心安排,“这些社保卡中,有部分卡只是用于挂号,是为了结识医生好多开药,另一部分则用于开药,开出的药除了自用外,大部分都被我卖给药贩子了”。
傅惠娟的这一做法在专业人士看来,称得上是一种极其隐蔽的骗保行为,即傅惠娟利用这些社保卡上不同年龄段人的特点,采用对退休年龄段人享受医保基金报销比例相对较高的政策,前往医院进行配药,然后再将年龄段小的人的社保卡前往医院进行充量。
“医保有关部门有总量控制的规定,而参保人和医院为了规避总量控制,开处方采用了这种用‘空挂号来充填大处方’的方式,一些医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用年龄小的参保人来空挂号。”审理傅惠娟一案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刑庭法官肖波告诉笔者。
于是,即便在监管部门的严控下,傅惠娟这一“老少搭配”的迷惑方法,还是使医保基金这一“大众生命线”成了她取之不尽的“唐僧肉”。从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被抓获,傅惠娟共骗取国家医保结算费用共计40万余元。
阿萍81岁的婆婆患有脑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2009年起,阿萍一家三口及婆婆的社保卡便开始“放”在傅惠娟处。
“我家离市九医院近,傅惠娟和那里的医生熟悉,所以她有时就会代我们去配药,我婆婆与她住一个小区,所以平时看病配药都是傅惠娟帮忙的,具体她用卡做了什么,我不清楚。”
而当公安机关进一步询问“傅惠娟送药给你们,你们有没有给她钱”时,阿萍回答:“有时给她她也不要,有时会收下的。”
徐女士是上海龙华医院的退休护士,同时也是傅惠娟外甥女的婆婆。2008年起,为了照顾因高血压中风的丈夫,徐女士将丈夫的社保卡交给了傅惠娟用于配药,面对傅惠娟“配”的复方丹参滴丸、仙灵骨葆胶囊等药物时,徐女士懵住了,“都没有服用过,连看都没看见过”。
而在傅惠娟瞄准的更多借卡对象中,不少人的“贪小”心理显而易见,傅惠娟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采用上门送些“小钱”或水果的方式,牢牢地控制住了这些人的社保卡。
2010年12月,浦东新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傅惠娟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傅惠娟在宣判后掩面而泣。
医保监管刻不容缓
傅惠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傅惠娟”在监管部门的追查下不断浮出水面。根据有关报道,2010年以来,上海医保监管部门与各部门配合,查处了不少诈骗医保案件:2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抓获9人,涉案社保卡200多张,金额500万余元;2月10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区分局经侦支队抓获1人,涉案社保卡40余张,金额20万余元;5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新区分局刑警支队抓获2人,涉案金额20万余元……
傅惠娟案查出后,上海医保监管部门立即对涉案医院进行调查和严肃处理,对涉案的医院和医师作了全市通报,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力度。
上海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的负责人表示,骗保实际是造成了公共基金的损失,骗保人拿走的并不是参保人的钱,而是所有老百姓的救命钱,所以必须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