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除药用外,还广泛用于保健、化工、染料、兽药、饲料、酒类、饮料和外贸出口等多个领域,如排毒养颜胶囊、瘦身减肥胶囊、低度大黄酒、大黄饮料等。这些产品不但热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日本、美国、德国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并大量出口到港澳台地区市场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黄出口量从2009年起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大黄用途拓展至多个领域,市场对大黄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之势。有关专家媒体报道,2006年之前,年用量5000吨左右,2007年增加至6000吨左右,2008-2009年再增至6200-7300吨左右,2010年已攀升至7500吨左右,预测2011年大黄用量将增至7800吨左右,创历史新高。
三、库存凸显薄弱,供需缺口扩大
市场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大黄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导致全国20余个主产区和17家药材市场的库存急剧增加,最终形成爆满之势。大黄库存爆满导致产地收购价暴跌至1.5-2元,为历史最低点。大黄价格低迷严重挫伤了产区药农种植积极性,很多药农弃种大黄改种其他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引起主产区大黄种植面积减少,产量急剧下降,并呈逐年下跌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大黄产量减少70%左右,致使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供应市场的大黄完全依靠消耗库存,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2007年之后,大黄市场需求悄然变化,各地库存已基本消耗殆尽,产区又无大货补充,市场需求量开始逐年升温,已由2007年的6000吨,增加至2011年的7800吨左右。但由于野生大黄枯竭,家种大黄发展滞后,种植面积恢复缓慢,加之物价、工值大幅上涨,增加了家种大黄的生产加工成本,而大黄价格上涨迟缓,种植得不偿失,药农种大黄热情不高,种植面积尚未大幅增长以及产区受灾减产等原因,导致产量逐年减少,有专家媒体报道,2006年大黄产量为9000吨左右,2008年减少至8000吨左右,2010年已减少至6800吨,预计2011年将再减少至6500吨。大黄市场供需关系的一增一减,更使供需矛盾突出,而库存存量极低,凸显薄弱,后继乏力,导致供需缺口逐年扩大,2010年缺口约700吨左右,2011年缺口增加至1300吨,预测2012-2013年大黄缺口将增至2000-3000吨左右。2011年下半年之后,各地大黄库存几何?笔者走访并连线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哈尔滨三棵树、河南禹州、广东清平等药材市场后得知,目前各地库存很少,存量最多的药市只有100-200吨左右,最少者仅为5-6吨,产地在春秋两个采挖季节里的产量减少较往年减少30%-40%左右,少见大货入市,加之药农惜售、庄家囤积,热钱介入和产地价涨等多种因素,将导致全国大黄库存降至2000吨左右,更使供应捉襟见肘,许多商户感叹,经营步履维艰,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大黄收益微薄,生意难做。种种商情表明,大黄产不足需,库存空虚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就为大黄后市价涨埋下伏笔。
四、价格逐年上涨,后市持续走强
市场调查表明,2006年之后,大黄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却逆势上行,用量逐年增多,大黄产不足需,供应缺口逐年加大,加之各地库存薄弱,后市产量供给减少,以及物价、工值等大涨,导致大黄的种植、采挖、加工、运输等诸多环节成本逐年提高,促使大黄价格从2005年结束低谷期,2006年价格开始反弹,由低谷期的3.5-5.5元,上涨至6.5-7.8元,之后价格节节攀升,2008年升至8.5-11元,2009年再升至9-12元,求大于供,2010年大黄进入卖方市场,并在全国药材普涨的带动下,进入高价期,上涨至15-16元。进入2011年大黄产新后产量减少和收购价上涨的信息传出后,价格走势坚挺,居高不下,持续上扬,现已涨至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