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亦称冬花、款冬、九九花、西冬花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冬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野生与家种兼而有之,由于野生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冬花人工种植应运而生,但产量极少。上世纪90年代之前,医药市场对冬花的需求量不足30万公斤,价格平平,被药市视为三类小品种,不为药商和药农所重视。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医药行业异军突起,在医药产品科技创新中,以冬花为主要原料生产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其产量每年以2倍的速度递增,因而带动市场对冬花的需求量由30万公斤,上升至2009年的130万公斤。冬花也因此进入二类品种行列。但因冬花产不足需,供给凸显紧张,缺口加大,拉升价格逐年上涨,由2001—2003年的15—20元(统货,千克价,下同)和23—28元(选货),分别上涨至2008年的23—28元和32—35元。2009年11—12月冬花产新后由于减产严重,总产不及上年的50%,价格迅即分别暴涨85—95元和110—150元,涨幅分别为270%、329%,创下历史新高。冬花产新产地价格暴涨后,涨价之风迅即波及到全国各地,价格也在各地同步暴涨,涨幅已超过上年的4—5倍。冬花价格暴涨已引起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的密切关注。关注的焦点是:缘何冬花价格暴涨?涨价是昙花一现还是后市持续走强?对此,笔者进行了市场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道如下,仅供业界研究参考。
一、野生资源枯竭
野生冬花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省区。上世纪80年代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冬花蕴藏量约为200万公斤以上。进入21世纪后,产地进行大规模修路、开矿、建厂、毁林、开荒、放牧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极大地破坏了冬花赖以生存的环境,产量锐减50%以上。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地广大群众一哄而上,乱采乱挖,年复一年,已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近几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家中缺少劳动力采挖药材。加之产地连年发生多种自然灾害,也使产量逐年减少。上述多种因素导致野生冬花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200万公斤锐减至2005—2006年的40—50万公斤,2007—2008年再减至20—30万公斤,到2009年已下降至15万公斤左右。
二、家种产量锐减
2009年是家种冬花产量最少的一年。冬花减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减种减产;二是受灾。据河北,四川,陕西,甘肃等主产区老药农、老药商介绍,2009年冬花种植面积较2005—2008年减少50%—60%以上。减种原因是:主要劳动力都去城里务工,家中留下妻儿老小无力去种,种植面积减少约40%左右。冬花亩产平均干品约30公斤左右。前几年,收购价格偏低,仅为30元上下,扣除各项成本,纯收入只有600元左右。采收费时费工,得不偿失,产地少人去种,减少种植面积20%左右。与此同时,今年夏季主产区连遭旱涝,阴雨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死苗严重,减产至少在15%以上。据主产区业内资源人士估算,2009年家种冬花产量约为40—50万公斤左右,仅为2008年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