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人气指标的综合分析,已经认为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有下跌到2000点以下的可能。
长期暴跌对产业不利
不过,价格急跌,却让部分此前备受高价折磨的广东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看到了减负的希望。
来自广东价格指数网的监测显示,在广东药材市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太子参,其在康美普宁药材市场近一个月来的统货价格,已经从10月7日的每千克232元,快速下跌至10月28日的188元。但相比去年4月70多元每千克的价格,依旧贵得冒油。
广药集团一位副厂长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此番中药材降价已经有20%的幅度,总体而言,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已有所减轻。具体到每个企业,情况则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一些野生品种的价格仍未见大幅下降的迹象。
时下,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药材价格走势已经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不继续下跌,中成药企业就感受不到“减负”的真正成效。
但如果再度快速猛烈地下跌,事实上对处于产业链中的各方均不是好事。
“今年下半年,中药材价格快速回落,对煲汤的市民来说是利好,但对种植药材的农民就是巨大的利空。因为无论怎么跌,商户都不至于亏很多,农民的损失才是大头。”广州一家专营中药材的商家如是认为。
在这位商家看来,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短期内或许能因此降低采购成本,但依照往年经验,本轮大跌势头必引发农民弃种,而大规模弃种肯定会对中药材生产基础造成破坏。这种破坏的结果,就会为市场行情进入新一轮暴涨暴跌埋下伏笔。
中药材天地网前述分析师甚至认为,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行情过快下跌的危害甚至不亚于它的暴涨。因为“药贱伤农”的连锁反应甚至会造成中药原料的质量下降,并损害中成产业升级的资本和人才基础。
“本轮行情暴涨,已刺激多个中药材品种严重供大于求。在现代化仓储条件不完善、流通标准不健全的背景下,大批烂市药材只能长期积压在弱势农民群体手中,期待市场慢慢消化行情复苏。其间会造成严重的管理混乱和质量失控。例如前几年就有烂市的白芍、丹皮等品种存放十几年后又投入流通。此外,经过这一轮折腾,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的资本或将因此退出中药产业,这将严重损害到产业升级所需的资本、人才支撑基础。”该位分析师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