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为历史上常用大宗药材,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列入40种统管基本中药材,对其产销供应和价格实行过全国平衡调拨。其价格升降对整个中药材市场的波动影响颇大。该品2005—2006年经历了100元(千克价,下同)的高价期,2007年后市价落至30—40元低价位,2008年开市因产区遭受寒冷冰冻灾害,价升5%—10%,价50元左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市价继升,引起众商家的热心关注。
30年产销情况
我国红花分布较广,第一产区新疆吉木萨尔、奇持、霍城、塔城、察布查尔、昌吉等地,上世纪80—90年代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干花1000吨,种子13000多吨,占全国面积和产量50%,产品质量久负盛名。第二产区甘肃安西、金塔、敦煌、陕西宝鸡、汉中、河南许昌、封丘、延津、河北安国、定州、安徽亳州等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30%。第三产区四川平昌、宣汉、金堂、云南巍山、云县等地,种植面积占15%。1979年全国种植面积23万多亩,收购240多万千克,造成严重积压,价格降至4—5元,延续运行长达七八年之久。1988年市场开放稍有起色。1991年全国库存空虚,收购720吨,销售1080吨,库存降至100吨,不足1年之销,价格火速上升至20—25元。1992年更加火爆,价格升幅达4—5成,至30—50元,刺激了生产。1993年和1994两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左右,产大于销。1994年和1995年产新,价格迅跌至18—20元。这次降价遇上粮、棉、油开放市场、取消票证、价格提高之时。红花亩产仅20—30千克,收入低于种粮、打工,种植无人问津,一厥不振。1996年红花市场紧俏,出口需量大增,红花成为热卖品种,价格回升至25—30元。1997年收购275吨,销售495吨,库存降至326吨,市价升至45—50元。1998年,继而升至65—75元。甘肃兰州、陕西西安、汉中等产区市场价位高时达80多元,为历史上最高。当时粮、油、棉市场不景气,价跌谷底,红花又成为种植业的娇娇者。全国共种植约30多万亩。1999年产新后库存量3000万吨左右,价格一落千丈,各大药市行情14—16元,质次者仅售12—13元,连续3年交易平平。2002年西部主产区和其它次产区秋播面积锐减,2003年4—5月抗击SARS时用药告急,红花再次紧俏,升价至21—25元。当年10月全国10大药市售价稳定在28—30元。2004年红花继续畅销,升价至26—28元。2005年更加紧俏,市价翻倍,升至48—52元。2006年五六月份红花再上新高,突破100元大关,涨至110—120元。新疆、云南、甘肃、河南等产地在高价刺激下,2005、2006两年扩大了红花种植面积,2007年秋产新上市后价格骤然回落,销地价45—50元,出现5~10元小幅振荡;产地价33—36元,药农嫌低,惜售不出手。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掀起抗震救灾热潮,紧接是喜迎北京两个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潮,以止痛活血为制药原料的红花、三七等中药材供不应求,红花又踏上走红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