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改革难解整体之“结”

2008-09-10 10:00:24    来源:  作者:

  药品行业正在成为整体增长最为强劲的行业,而其中血制品为最,血制品中,如今静丙为最,对其招标的设限,也在被一些地方无奈放弃。不难想象,这会导致资本怎样的疯狂。

  “主要表现在适应证和适用病种选择上的保守、适应科室拓展不广、潜在空白领域还很多,还有就是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偏小,这与患者的经济基础及支付能力有关……目前市场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宣传适应证和适用病种,如何拓展临床使用的范围,扭转医生的思维方式和处方习惯。这些工作需要一个行业团队来做。”

  这样的说法可谓专业,却让人难以言说。

  可以看得出来,跟其他产品厂家一样,“市场”和“利润”是更让药商兴奋所在。但是,你愿意想象一个“药品”被纯粹当作商品,在药商“专业”的推广下不断地放量吗?药品是事关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特殊商品,药品的产地、疗效、成分以及出售的价格更应该具有透明度,成为市场化的“阳光”商品,但是这样,仅仅让药品一切看起来很“好”。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被厂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就是这个药是否真的是患者需要。

  “医生开了什么,我就用什么,哪有什么考虑的可能?”这是我们作为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时相同的体会。医生成了最后为我们对“药品”的把关人,但是药品供货商和医院的“地下交易”,长期存在的医生开一瓶药拿多少回扣的“潜规则”,至今并没有见到有很大的变化。

  本报日前报道显示,发改委已经在讨论改变给予外资药企15%的加价率,并打算逐步解决单独定价的问题,以及“优质优价”和医疗机构药品加价政策。

  系列政策的讨论,都是为了控制医疗机构盲目选择高价药以追求最大利益的行为,遏制高价药滥用的情况。

  不过,政策能否真正落实,显然不太乐观。外资药企正在联合反对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药品“等额加价政策”,并对有关部门展开游说。而至于等额加价能否消除医疗机构对高价药的“偏爱”,有医院人士认为很难通过简单的价格政策调整就能解决,毕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将与外资药企“同等待遇”的民企,也并不乐意,认为有关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药品市场价格,可以说限制了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从长远看不利于行业发展。

  要让下一个“欣弗”胎死腹中,在限制药价的诸多政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打破厂商医院医生的共生圈,培育遏制药品在“市场”主导下泛滥的公正第三方,推动药企社会责任的增强。血制品另一大明星“血蛋白”,真正市场价,早已远远超过有关部门的最高限价。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