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现象同样出现于大连华立金港的榄香烯口服乳、山东绿叶制药的甘氨双唑钠等十余个品种身上。
如何定价成难题
对于前述独家品种进目录前后突击涨价的行为,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当中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漏洞。
据悉,依照现有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药品价格分为政府定价和企业自主定价两类。发改委等价格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对于进入国家和地方医保目录的药品,一律执行政府定价;非医保品种企业可自主定价,报地方物价部门备案即可。
而这就会导致新近目录品种定价过程中的价格操作空间,企业可以通过自主提高价格,报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备案,进而让国家发改委拿到溢价了的“价格”。
当然,使国家发改委为了应对上述企业使出的猫腻,祭出了出厂价、成本价调查。但如何让企业如实地上报真实成本,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非独家品种被指受影响有限
南都记者注意到,对于即将展开的降价,国内主流券商已经纷纷出具了研究报告,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除了独家品种外,其他四大类药品中的非独家品种受降价的影响有限。
“发改委对药品最高零售价的调整,对制药企业的影响并非市场想象的那么大。主要原因是招标价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关键指标,而大多数非独家生产的药品由于市场竞争,其招标价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对这类药品来说,平均降20%最高零售价后仍能保证比招标价高出15%以上,对企业盈利影响并不大。”安信证券的分析师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