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调整药品价格策略 传统定价模式难持续

2012-03-25 13:38:45    来源:  作者:

  不少企业人士已经把“高开低走”的定价策略当作应对该项政策的不二法宝。据悉,已有国外某家公司悄悄提高了口岸价,以应对《办法》后续可能带来的销售问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办法》只是控流通加价率及最高零售价,并没有对出厂(口岸)价进行限制,这就给整个供应链提供了价格“调剂空间”来应对《办法》对流通加价率的控制。其二,对出厂(口岸)单价40元以下的药品,两个文件不管是对药品批发环节还是对医疗机构零售环节的加价率(额)限制力度都是一样的。但对于单价在40元以上的药品,《办法》的限制相对还宽松一些。

  但是,“高开低走”的策略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如果“高开”的话,需要工厂和代理商来负担多出的17%的税额,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大的,会大幅侵占工厂和代理商的利润。

  由于不同价格区间的药品,其加价率并不相同,因此,企业亟需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来寻找最佳的定价临界点,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过,这一调整的过程将会比较漫长。

  医保魅力依旧

  从历史上讲,医疗机构加成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减轻患者负担的作用,但现今医疗机构在购进价基础上加价15%,已经造成“大处方、高价药”的弊端,此次对医疗机构实行差别加价,即“高价低加价,低价高加价”,作为过渡期的政策,大方向上,仍会逐步取消医疗机构的加成政策。

  取消加成政策或是治本良方,不过不少企业担忧,实行差价加成恐怕会使药价更高。实行差别加价率后,相当于加价空间被锁定,有的药厂会选择直接向医院供货,另外,中小医药代理商还面临资金上的瓶颈,上游要对付生产企业的现金现货,下游不得不给医院3个月的回款期,加上市场同质化严重,医药流通企业未来的融资会难上加难,导致中小医药代理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目前行业内都是在流通环节用一个高价格做出‘空间’,分别按照不同比例给医生、药剂科,还有统计处方的人,剩下还有给医药公司、生产厂家的回扣,这一直是医院药品销售特别是处方药销售的基本营销模式,现在如果完全明确了加价比率,没有了这些空间,制药公司的销售工作会非常困难。”

  这一政策对高价药品的冲击将日益显现,很多跨国制药企业都感觉难以应付。在基层市场,高价药物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

  业内人士指出:“在基层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将进一步加大针对职工医保目录的竞争,毕竟医保扩容有助于抵消价格空间缩小带来的影响。”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