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医药领域内,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导向’,任何改革的政策都会遭到反弹性的对抗。”这位专家显得很担心。实际上,药品企业直接给医生现金回扣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一部分医药代表手中的“攻关费”仍在向已经实施了医药分开的医疗机构流动。
“大输液”遭抛弃
药品招标已经实施了多年。实际上,招标并没有达到政府当初预想的结果,在药品领域内,存在着“药品一旦被招标就会死”的说法。
■在上海,很多人还记得装着葡萄糖补液的透明玻璃瓶,它被业界称为“大输液”。“大输液”原来由上海的一家药企生产、经营,每瓶的价格在3.5元左右。该产品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为75%。而在世纪之交时,政府对“大输液”进行了招标,招标的确引来了市场竞争,“大输液”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下降。但让人遗憾的是,招标后的“大输液”被市场抛弃了。
由于价格太低,医院不再愿意使用玻璃瓶的“大输液”,而是选择了进口或者合资的装在塑料袋内的输液,这种输液的单价一下子蹿升到了11元。
“医保政策却没有对这类现象进行限制。”这位专家表示,在现有的医保目录内,3.5元的“大输液”和11元的塑料输液均在报销范围内。不久后,上海各大医院全部用起了塑料袋输液,这家大输液企业却在上海市场上消失了。
近几年来,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专家表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时,应该充分尊重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尊重药品是特殊商品的基本规律。而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对医保给付的药品目录进行相应调整,如果一味突出“统购统销”权利,有可能会带来新的腐败。
便宜未必质优
尽管医改的目标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但是以药养医一时之间很难改变。专家表示,医院目前实际上是社会办的医院,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很难在短期内到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专家说,“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制定的目标与目前的实际之间,将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药价必须理性应对。专家说:“目前的现实是,便宜的药品并非优质的药品。”中国药企的特典为小、散、多,一个品种的药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药企同时在生产。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竞争进入恶性循环,有些药品的价格已经低于其应有价值,甚至已经出现了因低价竞争而产生的药品偷工减料,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样是先锋霉素,某家药厂生产的“先锋Ⅵ号”的效性测定还不如另一家药企生产的“先锋Ⅳ号”。
专家表示:“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如果套用一般商品的管理原则,会有可能将药品市场带入死胡同。”在实施了国家药品基本目录后,政府监管更应该侧重于药企的质量和药品产业的升级,给企业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征求意见稿”给大家描绘了医改未来的方向,“但关键还是要看怎么操作,许多原则性的东西大家都认同,过去也都强调,但是操作起来仍会出现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