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陷困境不是钱的问题”
>http://nandu.oeeee.com/nis/201305/27/57430.html
记者庄树雄 政府资源投入不足,医院被迫“以药养医”,这最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这是不少人对当前中国医疗困境的一种看法,但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看来,目前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增加财政补贴解决“以药养医”并非根本之法。
中国医疗行业是“半市场化”
昨日做客中国农业银行·南都公众论坛的朱恒鹏说,中国的公立医院属于国有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岗定工资标准”,但医生服务却是标准的私人产品,无论政府如何管控,都挡不住有人愿意支付市场化价格购买医生服务。
于是就形成了医生价格发现机制。不同医院、不同大夫、不同手术,红包各是多少,一家医院挖另一家医院的医生,均已有了标准的但不透明的行市价。医生的实际收入远不像工资单显示的那么低,已经是按市场价格获得报酬,这是市场化运转的结果。
但医生的红包和回扣收入,又是灰色收入,是不透明、不规范的,所以当前中国医疗行业是“半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对此类“灰色收入”进行管制,不但消除不了,却增加交易成本,造成扭曲,在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降低了医生获得的收入。
医改必须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朱恒鹏说,以往中国医改的思路,就是希望通过增加财政补贴降低药价,降低以药养医程度。“但是这个做法失败了。”
在朱恒鹏看来,“以药养医”的表面原因是医疗服务价格低估,其体制上的根本原因,是公立主导体制和市场经济不相容。
他认为医疗体制不能独立于大的社会经济体制之外,而只能与之兼容、互补和匹配。医改的出路,应该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服务收入增加部分足以弥补医院全部药品收益,才能真正废除以药养医,实现医药分开;取消国有事业编制制度,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使其可以自主选择执业方式和执业机构。由此培育一个竞争充分、职业声誉机制完善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此外应放开鼓励公立医院改制,推动民营化,放开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形成民营医疗机构为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市场格局等。
发改委承认医改难度越来越大
>http://mn.sina.com.cn/health/jkzx/2013-03-15/09071168.html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昨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举行记者会,主题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孙志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出席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
[谈医改进程]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孙志刚指出,当前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稍有松懈就可能会出现反复;一方面体制机制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大。
孙志刚说,医改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把这项改革向前推进。
[药品加成]
全国22个省已取消
马晓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务院选定的17个试点城市和各省选定的37个试点城市,超过2000多所公立医院中同时推开综合体制改革。2012年6月以后,全国县级医院也开始了综合体制改革。
他说,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份,431个县级地区已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17个省份对试点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全面调整,有27个省份开始了支付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