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医药行业“政策化”行不通

2009-03-13 11:45:38    来源:  作者:

  最坏的组合是什么?就是半截子的计划体制加上半截子市场体制。别再把医改之误归咎于市场化了,还没有厘清边界,何谈市场化之误?在一个由权力、租金维系的一长串的黑色链条,一部分医生已经成为这个由官员、药商、游说者组成的系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配角。

  医药产业应以市场化为导向 建立新流通模式

  从众多普药品种的现状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洗礼,很多品种都是微利甚至无利,但这些品种的销量都不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家都在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就是鸡肋,一旦有某种门槛把别人挡住,只留下某几家企业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又成了肥肉,谁看了都会眼馋。

    全国“两会”期间新医改方案具体实施细则的有关传闻不断。在药企最为关注的基本药物制度如何实施方面,近日有消息传出,众多企业最为关注和焦虑的定点生产或被取消。围绕这个政策,国内制药企业争论了半年时间,似乎终于可以缓口气了。

    为什么药企对这个政策如此敏感?那是因为此一政策背后牵动着数千家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分配和利益格局——由于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大部分都是普药品种,都是在中国引进时间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当然,这也造成了另一种后果,那就是这类药品往往都是过度仿制的产品,一个药品动辄就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批文,这样一来,一个品种就涉及上百家制药企业。而且,从这些普药品种的现状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洗礼,很多品种都是微利甚至无利,但这些品种的销量都不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家都在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就是鸡肋,一旦有某种门槛把别人挡住,只留下某几家企业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又成了肥肉,谁看了不会眼馋?

    无论是对监管者还是对医药界,这都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一方面,要压缩基本药物的供应链,保证老百姓用上安全药、廉价药;另一方面,又得考虑中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的生存问题。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