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北京医药逆势增长

2009-05-07 10:04:33    来源:  作者: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3.4%。但北京医药工业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84.6亿元,同比增长34.9%,完成销售收入7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5%,实现利润总额1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3%。

    科技创新支撑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以来,北京市科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盘活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为手段,一方面全力激活生物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京区龙头医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5年来,市科委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投入财政科技资金4亿多元,设立重大项目23项,建立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药物设计、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到制剂研发、规模化生产等创新的研发链条。北京生物医药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两个一类新药已经上市,另有5个自主创新成果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生产性企业中标创新药重大项目的比例更是从2004年的17%提升至100%,生物医药产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新药研发潜伏“重磅炸弹”

    3月25日,血凝酶类药物临床研究最新进展暨一类新药“苏灵”正式上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蛇毒血凝酶类的一类新药,“苏灵”对占据我国巨大市场份额的进口同类药品有很大的可替代性。

    市科委自2002年开始组织重大项目,并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先后立项支持了71个新药开发课题。围绕着创新药物,培养重点“苗头”品种,尤其选择与京区生产型企业结合的优势品种,集中力量大力支持,使品种迅速实现产业化,形成医药产业的未来的“重磅炸弹”。

    “苏灵”的上市,标志着自主创新将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在以苏灵、泰欣生、戊肝疫苗、肿瘤热疗仪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始终保持增长势头,成为北京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力量,并有望为首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创新支撑北京龙头药业

    2003年和2005年,市科委针对同仁堂[16.98 -2.13%]名优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中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需求,先后支持其开展“六味地黄等10种名优方药的二次开发”和“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重大项目,经过几年研发,同仁堂完成了同仁乌鸡白凤丸和抗感泡腾片两个品种的制剂工程化研究,建立了制剂生产过程关键技术平台,实现了工程化生产,生产能力提高50%以上,能耗降低30%,生产周期缩短40%以上,生产线操作人员减少40%;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100%,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仁堂集团的年销售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

    构建医药集团创新链条

    2003年,为提升北京制剂工艺整体水平,打造企业的创新链条,以北京医药集团为核心,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其合作,开展缓控释制剂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启动实施了“缓控释制剂技术的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双鹤、赛科、紫竹等集团分公司参与其中品种开发工作。通过3年研发,建立了以产学研联合攻关、市场机制运作、开放式经营的北京创新制剂研究开发中心;完成了缓控释技术平台的建立,获取了相应的产业化操作规程和关键技术参数;6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获得新药证书并已上市。项目的实施为北药集团搭建制剂服务和产业化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北药集团创新体系建设,也加快了其国际化进程,目前以双鹤、紫竹为代表的集团分公司均在开展其产品的国际化认证工作。

    2008年以中国医药[14.34 -1.51%]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建设的药物制剂中试车间通过国家GMP认证,为进一步强化其市场服务能力,同时解决中小企业在新药研发中的制剂中试服务需求,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果的产业化,2009年市科委启动了“制剂创新协同促进行动——制剂中试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重大项目,采取与企业“结对”的方式,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制剂及中试研发服务,提升北京化学制药的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重大专项

    2008年初市科委针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结合北京科技发展战略,先期启动了“北京新药研发系统性创新服务平台”和“北京生物医药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投入科技经费3000万元,在组织京区研发服务型企业以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联盟)的形式整体对接国家综合性大平台的基础上,还组织在京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等相关机构200多家进行申报。由中关村[5.93 0.68%]生物医药园、双鹭药业[32.73 -0.88%]和北京科兴联合申报了“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项目;针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专项,由ABO联盟成员微谷公司、中美奥达和凯因公司联合申报了“传染病疫苗发展技术研究和新型疫苗研制”项目。以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为契机,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推进了北京医药研发服务业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迈进的速度,为壮大北京医药产业奠定了基础。

链接:中国医药产业急需创新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现有医药企业数千家,但大多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非常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中国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更是寥寥无几,制药成本高,药品价格昂贵。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先生表示,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实施有望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他说:“我们的许多新药,比如抗肿瘤药、心血管病的治疗药和抗生素,(目前)大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多的负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们医药的创新能力,使我们创新药物能够从我们国家自己的医药产业当中产生出来。这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既是保障人民健康、保障民生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同时也是对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加速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部署。”

  据介绍,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已确定的近千个研究课题,将分别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同仁堂集团等众多机构分别承担实施。目前,各承担单位都在紧张地开展项目的研发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先生介绍说:“中医药具有中国的特色,是我们的国粹,也是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产业。我们重点是在中医药新药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围绕心脑血管治疗的一些药物,涉及到三个课题,获得的项目总经费大约有1000万元人民币。”

  据悉,中国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从而推动中国逐步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