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把效果并不好但价格高的药推荐给消费者,虽说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你不做别人在做,这些问题已成为医药零售行业的普遍现象。”杨先生说,他之所以把这些说出来,是想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销售员的推荐。
定价越高的药效力越好?
将商品价格同质量挂钩,认定“一分钱一分货”,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在此基础上,本书作者希望通过实验证明:所谓的“高价格等于高质量”,并不仅限于心理作用;特别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同一种药品定价的高低,可以直接对患者的临床体验构成影响。
价格偏见左右商品功效
一说到价格偏见,我们很容易想到,4000美元的沙发肯定比400美元的舒服;设计师款的牛仔裤肯定比沃尔玛的普通货缝制得更好;高级电动砂轮机肯定比低档货好用;皇朝大饭店的烤鸭(19.95美元一只)肯定比王老五面条铺的烤鸭(10.95美元一只)强得多。但这些暗含的质量差别会影响实际的感受吗?这种影响能进一步延伸到客观体验——诸如我们对药物的反应吗?
比方说,价格低廉的止痛片不管用,价格高的就立竿见影吗?冬天感冒,折扣店买的感冒药不如大药房的高价药让你觉得畅快吗?你患哮喘病,普通药品不见效,著名厂家刚上市的新药就能药到病除吗?换言之,药品是否也和中国菜、沙发、牛仔裤一样,我们能够断定“高价格等于高质量”,我们的预期能被直接转换成产品的客观功效吗?
这个问题特别重要。你可以穿低价牛仔裤,对那些价格昂贵的名牌敬而远之。但对于事关身体健康的问题,你还能讨价还价吗?普通感冒先放下不说,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有多少人会锱铢必较呢?不会的——我们会为自己,为孩子,为亲人竭尽全力,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一定要选择最好的药。
如果我们想选择最好的,会不会感觉价格高的药品比价格低的有效?价格的高低真能让我们的感觉发生变化吗?我和学生们做了一系列实验,想要弄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