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蔓延到5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出现了输入性病例感染的第二代传播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此,省卫生厅今天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做好长期防控,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第二波”疫情。
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市各单位要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二代病例,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除继续加强病原学监测外,要逐步将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和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纳入日常工作。全省782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发现疫情后,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并随时报告疫情动态。各级疾控机构要建立健全与社区和学校的联防联控机制。
各市现有的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要立即启动季节性流感病毒检测,未通过国家网络实验室认可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快流感实验室建设,8月底前完成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9月份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开展相应检测工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加快P3实验室建设进程,尽早通过国家认证。
各市卫生局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需加强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样品采集、检测、运输及审批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检测活动的生物安全。
省卫生厅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辖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预案,制定应对大规模病人医疗救治工作计划,在现有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做好综合医院感染科和社区等后备医疗机构收治病人准备,根据病人病情实行分类集中救治。
一旦出现流感疫情局部暴发、出现大量病人时,卫生部门应适时采取重症病人由定点医院集中收治、较重病人由综合医院的感染科负责收治、轻症病人鼓励居家或社区医疗机构收治的措施。
为及时发现和诊治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省卫生厅要求,各市尤其是口岸城市要指定外籍病例定点医院,应尽可能安排具备与外籍人员沟通能力的专门人员提供诊疗服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港澳台地区及外籍人员在我省接受医学观察及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检测、诊治等。
链接:国家疾控中心的基本职能
1、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2、拟订并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全国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
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5、参与开展疫苗研究,开展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并对全国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6、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检测、检验方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关技术仲裁服务,受卫生部认定,开展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测、检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
7、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负责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9、开展对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与评价,推广成熟的技术与方案。
10、组织实施国家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参与和建立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项目,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广成熟的技术与经验。
11、负责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技术指导,研究农村事业发展中与饮用水卫生相关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12、组织和承担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
13、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培训。
14、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15、承担卫生部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