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二十年不衰,是因为中国亚健康人群达75%,人数已超过7亿人;老年人数达到1.5亿。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保健养生,治疗康复。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2.9%和56.8%,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东南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已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健康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促进城乡保健品消费支出以每年15—30%的速度快速增长。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用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约占总收入的48%。而中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只占总收入的8%左右。美国《财富》杂志预测,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扩大10倍。大产业大空间下需求急剧膨胀。需求制造市场。
昨天,一位医药保健品经销商向笔者咨询“医药保健品还能不能做?”,言语之中透着迷茫和无奈。做为从业十几年的资深人士,这位老板抓住了医保行业最黄金的几年,赚了不少钱。然而,自从2006年起,他觉得产品不好做了,首先广告不像以前那么灵了,蒙派炒作效果越来越差;再者政府监管日益严格,公关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第三,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原来几乎是“零风险”,现在基本上在“赌博”,连续几年都没赚到大钱。
跳出策划的角度,笔者与这位行业前辈推心置腑的谈了很久。首先,需求决定市场,理论上说只要有人生病,医药保健品就永远有市场。随着环境和生活压力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可以说医保行业的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那么,为什么市场大了,企业还赚不到钱呢?肯定是运营模式出了问题。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仍有很多医保企业操作的项目在赚钱,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效果支撑,走品牌路线的产品;二是随机应变,迎合市场需要的功能性产品、投机项目;三是走大保健路线,瓶瓶罐罐的鱼油、蜂胶等。
大自然的法则永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心理变了,企业运营模式和老板的“脑筋”一定得变,不变就会被淘汰出局。怎么变、怎么转型?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药保健品企业转型不用盲目创新,依据市场上赚钱的产品、项目,大致有三条光明大道。
一、找一个支柱型产品,做品牌
曾经,中央电视台的口号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005年突然改为了“相信品牌的力量”,比起前者,后者得到了更多企业家和普通百姓的认同。
“品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究竟有什么魔力?几十年前国外的营销专家已有详尽的研究,它是唯一一个解决消费者信任度的“不二法宝”。
医药保健品最需要的是什么?信任度,被蒙派手法疯狂蹂躏的医药保健品市场,几乎没有一丝信任度,更不要说美誉度。一位狠心离开医保行业的老师曾说“整个行业具有欺骗性,已经没有意义做下去了”。
值得庆幸的是,医保行业的一些领军人物和地方经销商,已经幡然醒悟,砍掉了枝枝蔓蔓,一心做起了品牌。其中就有内蒙古鸿茅实业的鲍洪升、山西中远威药业的钟志孟,他们旗下的产品,已经先人一步做起了品牌。鸿茅药酒请了陈宝国做代言,广告风格透着平实、大气,“百年鸿茅、福寿百年”唱响了大江南北,很多人又发现,消失了近十年的鸿茅药酒,又一度热销起来。
而中远威的溶栓胶囊、葡立胶囊似乎一直在走品牌路线,中央电视台采访、大型救助活动、公益赠药,钟志孟董事长做事业的眼光和雄心比一般企业家要远大,所以中远威虽然偏居山西太谷,却早已在香港上市。
笔者的“老东家”山西荣华集团,也砍掉了盈利率低的杂牌保健品业务,专心做婷美保健内衣,使企业保持长、稳发展。
在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市场转型期,“扔芝麻、保西瓜”无疑是大型企业、大经销商的明智之选,哪么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和经销商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