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药品监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药品市场上最近几年来出现的“非药品冒充药品”现象,抑或“药品冒充非药品”。这类产品大多以食品、保健品、消毒品等形式获得产品批件,却在产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标示预防、治疗人体疾病功效的文字,有的甚至直接标示所用药物成分、作用、适应症或适应范围、用法用量。
“仿药类产品”混进药品区蒙患者
笔者近日探访发现,很多品牌药品出现了以假乱真的山寨版,这些“仿药类产品”占据了药店货架上相当一部分位置,有的甚至和“国药准字号”的正规药品放在了一起。“仿药类产品”混进了药品区,老百姓很容易被误导购买,给用药安全造成威胁。
“我前两天有点咳嗽,想买瓶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结果却买成了这个牌子。”日前,家住重庆沙坪坝的邓先生拿着一盒“金装御菴堂蜜炼川贝枇杷膏”说,自己平时挺看重品牌的,不过那天到药店买药的时候比较匆忙,随手从货架上拿了一盒就走,不料买成了其他牌子。
“实在太像了,真的不好辨认。”邓先生表示,自己用了这瓶“药”几天后,家人才突然发现是个“山寨品”。仔细看这瓶“御菴堂蜜炼川贝枇杷膏”,它的外观和念慈庵的产品很相似,不过外包装上显示的生产厂商却是南昌市某公司,批准文号与念慈庵的“国药准字号”不同,为“赣卫食证字”,也就是说属于食品。
张女士日前也有类似的经历。她本想买一支“999皮炎平”,来到一家药店的OTC柜台,众多与“999皮炎平”外观相似的产品与之摆放在一起,“我差点买成‘菌必净’了,付款时才发现不是我想要的。”笔者发现,“菌必净”销售价格和皮炎平相当,不过药盒上却标注着“豫卫消证字”,表示它是一种消毒品而不是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