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到零售药店的盈利问题时,非常容易想到的是药店经营过程中的直接获利,经营管理的重心也主要体现在这个层面,在药店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经验,而对零售药店直接经营以外所带来的经营收益,我们却考虑和重视得很少,管理力度和程序化、制度化程度也不够,主要体现在药店门店广告收入、活动收入和学习快速消费品所带来的上架费、陈列费等简单的营业外收入上。而且零售药店对这些收益的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随意性强、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没有正式纳入药店门店经营的标准化管理中去。因此,零售药店的盈利包括药店直接经营产品(OTC药品、处方药品、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和其他非药品产品)所带来的经营利润,和零售药店品牌效应、门店资源、经营规模、营销模式、行业地位、资本经营等所带来的效应利润。药店经营尤其在规模发展的初期非常重视门店的经营业绩和利润,这也是药店从经营利润导向,向效应利润导向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必须奠定的基础。
要发展,药店利润何处求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需求比较刚性的行业,金融危机尽管对其的冲击相对较小,但不少零售企业还是感到了不少寒意。特别是小型的零售药店,随着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滑坡,药店的生意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有些药店甚至经不住风雨而关门。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零售药店如何求存,如何求利?
降低进货成本
传统意义上,药店从医药公司进货,赚取中间20%~30%的零售差价,这个空间就是药店的毛利空间。现在,无论是连锁药店,还是有一定议价能力的单体药店,都尽量从生产厂家或总代理处拿货,以争取更大的毛利空间。
广州东山区的一家药店原来一直从传统医药公司进货,月销售平均有7万元,毛利大约为2万元。扣除租金、水电费9000元,店员工资5000元,税费2000元,杂费1000元,利润在2000元左右。经济危机后就只能勉强持平,有的月份甚至亏损。后来,这家药店与另一渠道取得了联系,开始经营系列养生凉茶,进货成本只有零售价的四几扣,毛利空间增大到50%以上,比原来足足提高了一倍。第一个月,这一系列产品就为药店增加了近1000元的毛利。尝到了甜头,药店又试着从这家公司拿了更多的品种,药店的毛利也随之增长,在销售额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利润增长明显,摆脱了不赢利的困境。
扩展“药店”概念
早在2001年,大卖场型的平价药店就开始有步骤地增加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品类,目前已将品类从药品延伸至医疗器械、食品、化妆品、家庭护理用品,甚至大米等生活日杂品,把“药店”的概念扩展到了“疾病预防、药食同源、疾病防治家庭化”等更为广阔的空间,甚至有些还将彩票投注点搬进了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