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是吸取了之前降价令屡屡落空的教训,此次相关部门选择先行厘定基本药物目录,然后才采取全面降价或限价措施。因为企业所产药物一旦被基本药物目录限定,就很难再随意以“换包装”的形式逃避降价令,的确有助于让降价行为惠及公众。但需要提及的是,这并不能够保证降价措施的持久性,事实上决定降价基本药物长期供应的关键,除了目录本身被厘定外,还需要医疗机构以及医药生产企业的共同积极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本药品价格的确定更标志着下一步改革推进措施的开始。
长期以来,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存在的关键并不在于限价措施不到位,而在于公立医疗机构的生存模式缺陷。一直以来,国家财政对医疗体系的支持力度并不到位,多数公立医院所获得的财政拨款只能达到支出总额的5%-10%左右。而在医药一体化体制下,药品经营就成为医疗机构维系日常运转并获取盈利的最主要渠道。由此,医疗改革举措一旦触及药价这一敏感神经,医疗机构就会对降价药物采取“回避”战略,转而采用其它不受约束的高价药物。鉴于此,伴随着基本药物价格的强制实施,实际的市场结果可能有两个:其一是部分基本药物在临床使用上明显减少,而一些高价药则因医生“推荐”被大量使用;其二,如果行政部门严格要求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会导致多数医疗机构出现效益明显降低,最终伤害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论出现哪种结果,都不利于对医疗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
财政投入不足才是国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键所在,也是改革攻坚的难点所在。只要“以药养医”模式存续,任何调控药价的改革都难免出现“隔靴搔痒”的问题。值得欣喜的是,相关部门能够正视这些问题的出现,在相关药价改革之后还有后续的改革措施陆续推进。根据相关报道,其余“非基层”部分的医药目录将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最快有望于今年11月初公布方案。这就意味着,下一步的改革将会真正切入到医药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即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问题。
从拟议中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看,目前所设想的财政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相关医改方案给出了3年投入8500亿元财政资金的目标。但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以及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扣除这些开支,能够用于覆盖药品销售收入的资金微乎其微。而2007年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就高达2023.47亿元,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41.28%,同样以三年的简单累计计算,就需要投入资金达6078亿元。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立医药领域的投入,如何真正解决“以药养医”问题,还需要更具新意和力度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进。其实,各地对于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已经有所出现,比如广东省就将首先在深圳、湛江和韶关三地公立医院开展收取医师服务费的试点,在3-5年内逐步取消公立医院15%以下的药品加价,改为收取医师服务费。此举将首开“以技养医”的先河,堪为对“以药养医”模式的扬弃之举。然而截至目前,类似的举措还只是零散的区域尝试,并未成为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侧重点所在,但显然其中的成功经验理应被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所汲取。
基本药品价格确定标志着医药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全面改革医疗机构盈利模式才是决定医改成败的核心所在。如何能够让即将开始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功,最终让医改真正惠及公众,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