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药消失是医药体制问题

2009-10-25 15:33:44    来源:  作者:

  有民众担心,被“勒令”降价的部分药品可能会退出市场,造成相关药品的短缺;或者“改头换面”以逃避降价,甚至以更高的价格“卷土重来”。此间媒体报道称,因为担心亏本,北京部分药店已将一些药品下架。一家大型平价药房的负责人表示,该药店有四十种药品下架,部分是常用药。最近十多年来,官方推动的药品降价便超过二十次。有意思的是,不少被列入降价目录的药品出现“降价死”,纷纷从市场上消失。与此同时,价格不菲的“新药品”层出不穷。中国药品市场陷入“降价—消失—更贵的新药品出现—再降——再消失”的怪圈,民众从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

  马红漫:解决医药体制问题的出路

  基本药物降价政策的执行结果颇受业界关注。有媒体报道,在国家发改委公布首批基本药物零售价格执行首日,药品生产、流通、零售等环节几乎未受到政策带来的明显影响,可说是“平稳过渡”。但是,仍有部分药品难逃“降价即死”的窠臼。

  发改委此次推出基本药物目录并设定零售指导价,目标直指老百姓“看病贵”顽疾。但是,在缺少医疗体制整体的改革推进、医院“以药养医”盈利方式未变的前提下,单纯着眼于终端零售药价的改革,难免会遭遇“隔靴搔痒”的尴尬。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模式,即财政拨款与服务收费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扶持力度的渐次减弱,财政资金对公共医疗机构的投入由上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骤降到目前的5%-10%,医疗机构由此面临着“资金自筹”的考验。但在医院的服务收费中,常规检查项目价格受到价格部门较为严格的控制,收费水平偏低,难以抵补各项成本。而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成15%,于是这部分药品加成就成为医院主要依仗的利润来源,也就是坊间所称的“以药养医”。遗憾的是,主管部门虽然要求公立大医院必须把基本药物作为首选并达到一定比例,但在具体比例方面却并无明确硬性的要求。于是,在监管弱化的环境下,医疗机构向患者开好药、贵药,成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必然倾向。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