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也没办法,去医院更有保障一些,买个心安。”张俊说,“不过以后我可吸取教训了,开完药划完价不能直接取药,掂量一下,能在药店买的就去药店,少花不少钱呢!”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于2009年4月底公布的《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146.5元,其中药费为74元,占医药费的50.5%;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5463.8元,其中药费2400.4元,占医药费的43.9%。这样的数据,也印证了那句民间戏言:“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
长期以来,通过医院药房取药是患者用药的最主要方式,相比近年来才普及的药店这个渠道,医院占有着85%的药品零售份额,牢牢掌控着药品零售的垄断权。在与药厂、药商的博弈中,医院也始终占据主动。
2009年8月17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的公布,让渴望买到廉价实惠药品的百姓似乎看到了融化价格坚冰的曙光。新医改政策下,根治药价沉疴的战役已然打响。
10月22日,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正式实施,共涉及296种、2349个具体的剂型规格药品,其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12%左右。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采用先行确定基本药物目录,然后再降价或限价的措施,有效防止了医药企业以老药换“洋名”、穿“新衣”的形式规避调价政策。“指导价格调整后,药品价格总水平降低,对减轻老百姓用药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兰大二院药剂科主任焦海胜告诉记者,“医院此次下调了33个品种的药价,可以说对广大患者让利很多。在所有调整的药品价格中,阿莫西林分散片的降幅最大,由原来的14.6元直降为6.8元,降幅达54%。”
新医改的一系列重拳,让居高不下的药价逐渐走低,压缩了医药代表的生存空间,一点点砸碎缠绕在医药产业上的利益链条。
药价背后的江湖
《药费为什么这么高》是中央财大社会学系主任包胜勇出版的一本著作的名字。价格上升过快、幅度过大,在医疗费中的比重过高,患者负担过重——他梳理了药费问题的三种表象,而其根源则归结于药价虚高。
几次买药经历让某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余永康对市面销售的药品定价一头雾水。“我有胃病,前几天去医院开了几种药,在附近的药房中找到同样名称的5种胃药,价格最低的4.8元,最高的达到21.5元,后者竟是前者的4.5倍。我对比了药品,化学成分、剂量都一样,唯独包装不同。”余永康说,“比较了一番,我买了4.8元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