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联手推高药品供货价
业内人士担心,在国家控制药价虚高、打击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等政策围追堵截下,原来药品“低进高出高差价”正在变成“高进高出高返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高药价在利益驱动下依然积重难返。
源头抬价避开监管
“某种药品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是60多元,而这种药品的实际成本只有1.6元左右。药厂供给代理商的价格是5元左右,至于以后如何运作就是代理商的问题了。医院销售价格只要不超过最高限价,也是合法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这种“低进高出高差价”的药品销售策略在芦笋片事件曝光之后已经过时了。“还是这个药,现在厂家就以30多元的价格提供给代理商,经过各个环节最终卖给患者的价格仍然很高,但从表面上看没有出现大的差价,也就可能避开价格管理部门的监管。”
让药厂纷纷抬高供货价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正在酝酿出台的新修订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新《办法》对药品的生产价格、流通差价率和最高零售价作出一定的控制,在业内俗称“三控”措施。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解释说,在“三控”措施下,如果药厂还以低价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只能以规定的差价率转卖,就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于是,药厂就抬高供货价格,代理公司运转的部分费用将由药厂以暗中返利的形式补给,即“高进高出高返利”。
共同抬价或成趋势
“很多企业已经把价格提上来了。”江西三精易安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顺说,他在和代理商朋友们聊天时得知,很多企业已经在“积极地”行动。
7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医药营销高峰论坛上,一位药厂参会代表询问一位医药营销专家说:“是不是现在应尽快提高给代理商的价格?”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这位营销专家说:“对于药厂,如果具有一定的策略和手段,越早抬高供货价格,在将来的市场营销中就会越主动。”
对此,牛正乾表示,药厂针对“三控”措施,将改变现有的结算方式,由“明”转“暗”,而这个政策对已经采取高价招商的药品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影响,如果说有影响也是正面的。
九州通董事长刘宝林说,药品销售有两块:一块是低端市场,如一些OTC药物(非处方药),药价是透明的;而另一块是高端市场,越是高价越好卖,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正是药厂抬高供货价而背后给返利的原始动力。
“背后给的返利,会造成整个行业共同抬高药价的巨大动力。”
牛正乾认为,药厂结算方式由“明”转“暗”,代理商或者中间商原来赚的是表面上的进销差价,现在赚的是表面上符合差率规定的经销差价和背后给的返利。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会让目前价格已经很低的药品受到很大的打压,甚至退出市场,而进一步强化高价药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这种“明”转“暗”的做法还会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
新闻链接:订单曝药品供货价和最高零售价竟相差35倍!
医疗产业化以来,药价不断飙升,表现出价格远高于价值的虚高现象。为了遏制药价的暴涨,政府职能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过似乎效果不理想。
药价虚高,究竟有多高?近日,废品收购站里捡到的几张废纸,暴露了药价虚高的秘密!
供货价4.75元的三肾丸
厂家建议最高零售价168元
从厂家到药店的柜台,药价能有多大差距?近日,杭州市民偶然发现了几张长春某药业公司的药品订货单,按照这上面的数字,药品供货价和最高零售价相差能达到35倍!
偶然
订货单惊曝药价内幕
近日,杭州市民丁先生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卖废品时,捡到几张药品订货单,上面显示,供货价几元钱的药品,最高零售价却能达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经查证,这些订货单来自今年在杭州萧山召开的医药订货会。
订货单中有一张来自“长春市×××药业有限公司”。在上面可以看到,三肾丸供货价4.75元,最高零售价168元。而且,除了价格上差距较大外,如果订货超过一定数量,厂家还赠送洗衣粉、豆油、保温杯等物品。
连线
供货价比单子上还低
昨日,记者以药店的名义电话联系了长春这家药业公司,询问订货单上几种药品的价格。该公司销售人员给出的供货价比订货单上的还低:喘咳宁片2.8元,鹿胎膏5.5元,五子衍宗片8元,前列康舒胶囊(90粒/盒)19元……同时,运费由该公司承担。
为何公司给出的价格更低呢?销售人员表示,因为是公司直接供货,省去很多中间环节。记者问其是否限定药品的零售价格,该销售人员表示,加价可以由药店根据市场自行调节。
内幕
层层加价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那么该公司对药品的价格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财务部一位祝女士揭开了谜底。她表示,供货价为公司的药品供应价,之所以销售人员给出的价格比订货会上的低,是因为省去了杭州业务员的加价;最高零售价实际上就是公司给零售商的建议销售价,销售时不能高于这个价格。
祝女士说,对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定价标准分为两种:列入国家和省里基本药品名录的,定价标准由企业申报到相关部门,按批准价格执行;其他药品由企业自己定价,而该公司主要是参考医药行业的专业网站和其他药品公司同类产品之后定价,这个价格根据成本、市场等因素的变化,可能随时调整。
“我们单位的药品主要由业务员供应给医药公司,他们再进行分销,最后到药店零售的时候要经过很多环节。”祝女士说,药品层层加价,在医药界几乎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些环节中,批发环节的利润是最大的。
调查
本地药外销利润大
随后,记者到省内多家大型医药商店调查走访,发现该公司的药品在各家药店几乎没有销售,只在一家药店发现了前列康舒胶囊(45粒/盒)价格为25元。
由于记者问的药没有,售货员一般会推荐其他省份的同类药品,价格与该公司同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相差无几。
“本地药多数都加价销往外地了,而本地药店更愿意销售外地的药,外来和尚好念经。”对于药品不愿在本地销售的情况,一位多年从事医药销售的业内人士指出了原因:第一,本地人对本地药业情况基本了解,多数会选择知名品牌,而小厂家的药品会滞销;第二,在本地销售药品,由于熟人多、回款慢,容易造成资金链断档,很容易把小规模企业拖垮;第三,在本地销售,价格加不了多少,利润空间小。“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加价,赚不到钱谁愿意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