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促胰素有望从根本上遏制糖尿病进程
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到来前夕,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和英国阿斯利康公司联合宣布,国际上首个由两大全球性制药企业联合研发的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降糖药物沙格列汀,已在包括美国、印度和欧盟多个国家在内的46个国家获得上市批准,目前中国还处于上市前审批阶段。数据显示,全球当前有近2.9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如果不阻止糖尿病的蔓延,世界糖尿病人口在2030年前将达到4.4亿,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导致死亡的第四大疾病。
1932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人体自然分泌的肠促胰素,它是摄食后由小肠内分泌细胞反应性分泌的激素,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中国卫生部糖尿病咨询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教授潘长玉介绍说,与其他单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不同,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由于其作用是呈葡萄糖依赖性的,即仅在血糖升高的时候才“指挥”生产胰岛素,因此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多项国际研究表明,肠促胰素类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还能减少β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有望从根本上遏制2型糖尿病的进程。
专家介绍,肠促胰素独特的降糖机制,加速了糖尿病新药的研发进程。当前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药物有两类,但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一类通过补充外源性肠促胰素的类似物,来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肠促胰素以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被称为外源性肠促胰素。另一类是以沙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二肽基肽酶)抑制剂,称为内源性肠促胰素。DPP-4抑制剂是通过延长患者自身肠促胰素的作用时间,达到降糖的目的,且其副作用极小,用药方便。著名的大型国际研究UKPDS数据显示,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就已经丧失了一半。亚洲糖尿病协会副主席杨文英教授指出,无法长期有效控制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治疗方案尚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胰岛β细胞。而有研究显示,内源性肠促胰素在持久降糖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世界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新闻链接:肠促胰素治糖尿病控体重研究再获新进展
近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百泌达免费样品计划”公益活动中期数据发布会上介绍了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最新研究进展。
纪立农表示,血糖高不高、控制得好不好其实并不只是胰岛素的问题。血糖的稳态调节不仅仅靠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而是综合整体的、多途径、多器官的调节过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二甲双胍、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治疗的作用机理都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来控制血糖水平。最新的研究发现血糖的稳态调节并不单靠胰岛素控制。进食后小肠会分泌出一种叫肠促胰素的激素,它到达血液后,会作用于众多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从而帮助调节身体的血糖水平。
近两年世界各国正在采用的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正是利用小肠分泌的肠促胰素中最重要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来控制血糖,它可以增强胰岛素分泌,能阻止过多的胰岛素分泌引起低血糖。
纪立农说,临床上,对肠促胰素发挥的降糖作用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利用,现在通过补充类似于GLP-1的物质,可以激活GLP-1受体起作用,从而抑制升高血糖,减少胃肠流动,还可以控制体重。
美国礼来公司在中国开展的百泌达公益活动项目已在全国30个省(市)的263家医院进行,旨在通过1375名患者的参与,观察GLP-1受体激动剂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
从截至今年2月底反馈的研究数据看,90%的患者对GLP-1受体激动剂有效,特别是它与二甲双胍或一种磺酰脲类药物联用控制血糖,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对糖尿病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