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代表为就医问题献计献策

2011-01-18 18:01:48    来源:  作者:

  上海市人大代表丁勤华今年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提出可以加快推广徐汇区的“先诊疗后收费”经验,方便患者就医。他表示,徐汇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持社保卡患者“全程医疗一次收费”(即先看病,后付费)、自助分诊排队叫号等新举措,每位患者至少可以减少两次排队,节约半小时以上。丁勤华代表建议,可以总结徐汇的经验,对本市持社保卡就医患者实现医疗一次收费,对未持社保卡者可以通过预收押金方式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方式,实现全程诊疗一次结算。

  上海市人大代表袁欣提交的书面意见中建议,要大力推动上海智能医疗产业发展。他认为,目前上海缺乏对智能医疗清晰的整体规划,在现有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医疗服务方面动力不足,配套资源也良莠不齐。同时,患者对智能化医疗的感知和体验不足,现实需求有限。对于智能医疗需要的大量前期投入,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方也持审慎态度。此外,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智能医疗平台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人大代表“把脉问诊”医疗领域

  昨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继续举行分组审议。民生问题依然成为代表们的聚焦话题,特别是“就医问题”,无论是行业困境与发展还是医改执行情况,代表们纷纷直言表达,献计献策。

  儿科为何爆满

  基层优秀儿科人才断档

  “儿童看病怎么这么难?”代表褚君浩在昨日的分组审议时抛出了这个问题,他称自己前不久带着孙子去儿科医院看病,结果到医院发现人山人海,医生忙护士忙,根本无暇顾及病童。

  的确,每逢降温或换季季节,本市的一些三甲儿童专科医院便出现病童“爆满”的场景,医院的门急诊量远远超过设计的接待能力。而家长们往往抱怨“上午看病傍晚吊水,下午看病夜里吊水”。孩子生一次病,家长就得请上一天假,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看病难,儿童看病更难,成为年轻父母的心头之痛。那么儿童就医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曾做过儿童医生的代表夏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由于儿童病相对单一,对医院的创收不多,综合医院设立儿科往往不赚钱,于是大约十多年前起,很多医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关掉儿科或者儿科病房,与她同辈的儿科医生无奈改行。

  尽管目前儿童专科医院不断发展,扩容了就诊能力,但还是跟不上需要。“关键是基层的儿科医生少,优秀的儿科医生更少。以前淡漠儿科的做法近几年已显现恶果,儿科人才断档,高水平医生匮乏。病童都挤到一处去看病,就算社区医院设立儿科,有时家长们也不放心他们的治疗水平。”

  “很多大学已取消了儿科专业,现在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学儿科。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优秀儿科医生至少需要5年培养,我建议可以考虑像师范生那样定向培养。此外培训全科医生时也要重视儿科教育。”夏红呼吁道。

  护士为何流失快

  外来护士没编制待遇低

  昨日,代表夏红还为护士的待遇抱不平,“很多护士都没有编制,她们待遇差,工作压力大,又累又苦,护士资源流失很快。”

  夏红表示,不光在她所工作的闵行区,在全市都有护士人手紧缺的情况,“看病的病人多,一个护士要照顾很多病人,又忙又累,你想让护士帮你梳理头发,想都不要想。”

  她透露,本地的一些家长根本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习护理专业,为此上海的医院只能从外地招护士。“外来护士年纪小,由于没有编制,工资待遇低,有的只能享受综合保险,在上海还要租房居住。她自己的烦心事都一大把,工作又特别忙,也难怪一些小护士服务态度差,医疗护理水平不高。”夏红还说,如今合格的护工资源也稀缺,尤其是春节将至,护工返乡回家直接导致医院人手不够。

  夏红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在护士待遇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让外来护士能安心地为上海市民服务。

  如何降低药价

  挖掘药企“沉睡”老药

  韩正市长在作政府报告时介绍,上海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市民提供,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一季度推出改革方案。

  对此,何坚敏代表说,药品价格畸高是百姓“看病贵”的一个主因,因此必须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彻底取消“以药养医”。

  今年两会何坚敏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希望恢复生产、销售廉价经典药,“如今上海医改启动,医院如果不靠药品收入养活自己,廉价经典药就有大市场,群众的医药负担也自然减轻了。”

  他建议以本市国有药企为基础,挖掘在药企中“沉睡”的老药,列入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廉价经典药的消失源于药品零售价格偏低,药品生产企业无利可图。与其让廉价药改头换面成高价新药,还不如为它们‘开绿灯’,重新定价,使药厂有利润,消费者又能承受。”

  何坚敏希望,有关部门大幅降低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同时,要保护好这些廉价药品的合理价格水平,避免生产企业停产。另一方面,要加强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抽验,保证合格的廉价药进入市场。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