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看病贵与进口设备是“神马关系”?
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表示,“看病贵”主要是药价高、检查费用高两方面。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3月12日《京华时报》)
看病贵是个久治不愈的顽疾,按理说,政府多出点儿,民众就应该会少掏点儿。问题是,这些年,医疗卫生投入的确在增加,甚至“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3年内国家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要达到8500亿元人民币,为什么看病贵依然无解?据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看病贵导致人们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患者未就诊比例高达48.9%.
上述新闻中给我们做了一番推理:看病贵在于药价和检查费用高;而现在药价被控制好了,必然是检查的问题;检查费为什么高,是因为设备进口,成本高啊。逻辑上看,这个推理是有道理的,但如果稍稍关照一下现实,似乎又是漏洞百出。
首先,药价真的因为“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就被管控妥当了吗?譬如继去年12月降低了部分外资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之后,近日发改委又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为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消息一出,民众鲜有欢欣鼓舞的。这些年,降价药“降价死”的戏法已经上演了二十多场,民众感受最深的看病贵,也许并不在于大病重病,倒恰恰是那些伤风感冒,去次医院,“进口仪器”还没看见呢,早就几百上千的人民币花光。
即便抛开药价不谈,至于看病贵归咎于“进口设备”的逻辑,似乎也未必经得起推敲:一者,进口仪器占据国内医疗市场,果真是国产仪器不争气?贪大求洋的背后,难道没有营销上的“潜规则”?那些四处游走的“器械代表”,背后是怎样的生态链?二者,高昂的检查费果真是因为“这些设备存在损耗、还贷等问题”?其定价背后有没有“虚高”的成分?……过度医疗的概念,应该是两层意思:一是不该检查的滥检查,二是该简单检查的非要复杂化。换言之,医疗过度不过度,板子不能打在“进口仪器”的屁股上,人才是关键。
相关新闻:医疗设备不必“超英赶美”
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看病贵”主要是药价高、检查费用高两方面。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他建议科技部门重点开展国产医疗设备的科研攻关项目。
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医院,就医者都会很容易发现,医院设备更新换代快得很,不少都是进口产品。我们的医疗质量现在有没有追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这个答案可能谁都不敢回答。但在医疗设备的配备上,一些医院却是相当有底气的。因为他们大大小小的医疗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动不动就是“世界最先进水平”,他们的硬件的确可能已经足以媲美甚至是超过世界上一流的医疗机构。
当然,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进口一些先进设备,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在医疗设备采购与配备这件事情上,作为公立医院,的确还需要量力而行,而不应过于着急向“国际水平”靠拢。
可以看到,当下,不少医院根本不顾自身定位与经济能力,盲目向银行借贷巨款,负债进行“军备竞赛”。最终结果是,在强大的经济负担压力下,医院只能采取“掏”患者荷包,依靠发展营利性医疗服务,来收回投资成本。而过度盲目崇信先进医疗设备,又导致医生过于依赖检查设备,最后还有可能会降低医疗服务质量。有人就分析,为什么我们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生们的学历越来越高,现在的医生却越来越不会看病?这就很可能与医生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设备,把疾病诊断全留给精密仪器有关。
这位官员可能认为,出现这种现状与国产高精尖设备生产能力不足有关,所以他建议,科技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专项研制这些仪器设备。但在笔者看来,医疗设备如此“超英赶美”,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认为国货不行。一些大医院的管理者就直言 “国产货一律不用不买”,理由是“国产的质量不行”等,但这个结论并不是数据对比后得出的,而是从印象出发形成的一种习惯,以至于有的大医院99%%的设备都是进口货。所以,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单单靠组织生产就可以解决的。
作为公立医院,医疗机构本身有公益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走那一种高投入、高收入的规模扩张之路,不能为了“赚钱”而盲目进行硬件改造,应该利用适宜的医学装备为公众提供适宜服务,而不是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呈现给公众。这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政府卫生部门的规划与监管要到位,而不能只是满足于停留在“提建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