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福记得,一个对中药材一窍不通的亲戚,去年在56元/公斤的时候跟风购入了10吨太子参,380元/公斤的高点出手,净赚300多万元。
从事房地产的周士先(化名),得到中药材将要涨价的信息,前年从产地拉了十多车皮白术,囤在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当时白术的行情一直很低迷,市场价格在8元-9元/公斤。周士先的疯狂行为还一度沦为身边朋友的笑资,大家都认为他疯了。
不过去年上半年白术开始发力,到去年8月份已经涨到23元/公斤。周士先看时机差不多委托安国市场的药商出货,净赚近200万元。
在磐安新渥中药材市场做了20多年市场负责人的陈家仁发现,今年上半年,市场里的人流量比往年明显增加,“而且有很多生面孔。”
通过观察,陈家仁发现,这些陌生的药材商中,很多来自河北、湖北以及湖南等地区,“这些药材商背后,是很多手握大量资金的大客户。”
陈家仁说,中药是比较专业的行业,行业外人士介入中药材市场,一般会委托中间商物色药材品种,并从中间商那里了解到实时行情,瞅准机会出货。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从去年开始,山西煤老板成为市场内一股重要的资金力量,“除了涨得比较好的品种,他们也会囤一些偏门的中药材,比如山萸肉。”市场内的一位经营户说。
引发种植热情扩大种植规模
去年价格大涨的农产品,今年大都出现价格暴跌的行情,在山东金乡,去年这个时候,农民售出大蒜的价格是3.5元/斤,今年已经降到了0.7元/斤。中药材是否也会重蹈大蒜的覆辙?
从年初的45元-50元/公斤,到6月份将近90元/公斤,浙贝母走出了一个近三年内的高价。去年新渥当地浙贝母的种子市场价在20元-24元/公斤,今年,因为行情好,种植热情大涨,种子价格涨了一倍。在新渥中药材市场,新鲜的浙贝母种子售价在40元-44元/公斤。
药通网的中药材分析师郑先生说,今年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以及新货上市,5月份以后药材价格开始走稳,部分前期处于高位的品种出现回调,“现在中药材价格正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有些卖家急于出手,但买家处于观望状态,怕自己接到最后一棒。”
陈家仁说,虽然今年行情很好,但并不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以前问别人家租一点地种种,不过明年的行情还很难说,今年不打算再租。”但这并不意味大部分的药农会有这样的理性分析。据了解,在国内一些主要的中药产地,药农都在扩大种植面积,比如四川巴中的药农今年争相种植金银花和田七;素有“药材之乡”美誉的云南,正大面积扩种三七、八角、灯盏花、天麻等中药材。
如何扼杀“药你命”
不到两年时间,一公斤党参从9元暴涨至今年6月的90元,一公斤太子参从30元暴涨至近400元,涨幅均达十倍……近段时间以来,中药材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猛的一轮涨价高峰,向来以“平民”角色出现,以“简、便、验、廉”示人的中药,摇身一变成了“贵族”,被人们戏称为“药你命”,与“蒜你狠”、“姜你军”齐名。
那么,“药你命”究竟有多可怕?我们有办法扼杀这个怪物吗?
中药涨价麻烦很大
梳理此次中药材价格暴涨的原因,需求的增加、野生药材资源的枯竭、极端天气的影响、种植成本的上涨,都是重要因素。但快报记者在最近的调查中发现,在本轮中药材涨价过程中,游资的囤积炒作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的加码,以及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受到了很大制约,相对处于价格洼地的农产品,陆续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从大蒜到生姜再到苹果,无一逃过游资的侵袭。同属于农产品的中药材,由于价格并不在政府监控范围之内,自然难以幸免。
同时,游资之所以“得逞”,主要在于中药材产地集中,产量不稳定,易于操盘。一种中药材主要产地只在几个县的区域内,因此控制上游种植资源相对容易,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很多只需几千万元资金就能控制住产业链,即便像甘草这种用量较大的中草药,几个亿的资本也足以控制局面。
但是,相比大蒜、生姜,中药材价格异动产生的麻烦可谓不小。
最大的麻烦在于,属于农产品范畴的中药材不受国家监管,但医院和药店销售的很多中成药,则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目录,即使面临原材料涨价,也是不允许违规提高价格的。
这样一来,中药材暴涨之后,制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经营,要么被迫降低药品投料标准,降低药品质量标准,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危害用药人群的身体健康;要么停产减产成本压力较大的药品,导致很多常用中成药缺货乃至断货,病人面临无药可吃的局面。
如若出现这般情景,价格疯涨的中药材,就很可能真的变成一只“药你命”的怪物。
中药材身份之变
中药材价格暴涨带来的风险,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昨天,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出通知,责令54户中药材经营者将100万公斤党参限期限价出售,并要求各地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价格监管,严防囤积炒作行为发生,保持中药材价格基本稳定。
发改委此举,一时引起多方争议,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党参不属于政府指导价商品,因此进行价格指导没有依据。
但中国中药协会有关人士表示,党参作为最基本的中药材之一,是生产许多成品药的原材料,具备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特性,而一般的农产品没有这个特殊性,因此,发改委对市场异动进行管理有理有据。
这样的争论,正好切中中药价格乱象的命门。
长期以来,由于中药材被划分为农产品范畴,因此国家从未对中药材制定过政策指导价,更没有像粮食等农作物一样建立国家储备。
业内普遍认为,中药材作为关系国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价格的基本稳定事关上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用药的基本需求。因此,中药材价格不能毫无约束,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和政府指导价格体系。同时,可依照国家对粮食储备管理的模式,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库,从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中药材价格波动等不正常时期平抑药价。
日前,浙江省物价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物价部门目前正在建立对中药材的监控体系,并有可能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
从普通的农产品到受到价格监管的特殊商品,身价暴涨的中药材正在经历一轮身份的转变,最终能否摆脱“药你命”的恶名,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