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医院在华叫好不叫座

2009-04-28 18:15:21    来源:新瞭望周刊  作者:
    “新医改只是会从体制上解除医生对医院的依附关系,但实际上三甲医院里的那些名医却未必会领情。”辰新医院院办主任高春辉说道。前几年,大陆医院对医生“走穴”要求非常严,遇上一些疑难杂症,辰新医院想请三甲医院一些专家来会诊都很难办到,专家为了“避嫌”都不愿来。如今,虽然辰新能以会诊的名义,邀请到一些专家看病,但“一些名老医,就是退休了,也不愿意转注册到我们这里”。目前,辰新医院有186位员工,主任医师中,14人来自台湾地区,4名为外籍人士,大陆的医生为13位。

    周明仁说,不是辰新不要大陆医生,而是大陆医生不愿来,尽管辰新医院的医生待遇,已经比联新集团在台湾开出的条件还要优厚。用人民币折算,台商医院普通医生的月收入在1.6万至2.5万元人民币之间,对于大陆三甲医院里的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专家,“我们开的价,比在台湾的医学专家要高多了”。可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未必没有这个收入,只是因为以药养医的制度而没有公开而已”。何况,“病人看病和进庙烧香的概念一样,烧香的人是认庙不认和尚,哪个庙香火旺,去的人就多,所以对和尚来说,会念经也要待在大庙里,因为离开大庙,即使你再会念经,也未必有很多人听。”周明仁半开玩笑地告诉本刊记者。

    在医疗行业里,医生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医院的基础之上的,“当一个医生在公立医院熬到高位的时候,高薪就已经不再是他冒险的理由了。”黄宗瀚说。黄宗瀚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因为在他的职业经历中,从上海辰新医院中医部创办人、部长、主治医师到台湾联新国际医疗集团传统医学事业部副总经理,再到现在的鼎瀚医院院长,他并没有感觉到太多阻力和犹疑。而大陆医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在公立医院的体制内,还存在着“学术梯队”的概念。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教学、科研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医院里,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疗专家去私立医院,首先要考虑的是,他现有的科研项目有没有衔接,他的学术研究能不能进行,而目前私立医院显然没有实力提供与公立医院相似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长青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台商医院的人才问题,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根本问题在于社会医疗资源的配置过度地向公立医院倾斜。的确,“公立医院的医生,有学术地位,有职称,有学术交流的机会,还能获得学术认可,这些在台商医院基本都是没有的。”周明仁承认,台商医院的医生,很少会获邀参加医疗学术会议,这就是台商医院不仅挖不来老名医,就连中年医生也难挖到的根本原因。

    对于台商医院的未来,黄宗瀚最忧心的是后续人才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医生不愿意出来,我们想送医生进去培训,人家也不接受,如果真想进三甲学习,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这里,自己想办法进去作医生,这个成本,却是我们负担不起的,一般至少有四五年三甲医院经历的医生,水平才会比较有保障。”但是,在目前的局面下,黄宗瀚还是不得不开始放低眼光,“进一些年轻的医生,再作培养”。

    袁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鼎瀚医院的。刚到上海两个月的袁雷,原来是宁波一家社区医院的医生,但是,因为从医学院毕业不久,没有多少医疗经验,只能在医院里做一些打字之类的工作,“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不能看病。”对于目前的工作,袁雷有些失望。而同样觉得郁闷的,还有黄宗瀚,因为袁雷让他意识到,之前他预料中的人才问题,其实比想象中还要多。“因为体制的问题,大陆的医生并没有多少服务的概念,所以,现在新的本地医生进来,我首先要教的,是一个服务的理念,要先让他们明白,作医生首先要想着帮病人把病治好,而不是求发展和赚钱。”黄宗瀚说,即使医改让医生自由流动成为现实,而大陆医生也愿意进私立医院,“改变他们的理念,恐怕也是一个新的难题”。

手机:   汉字数